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理学类编

理学类编

八卷。明张九韶(生卒年不详)撰。张九韶字美和,后以字行,《明史·宋讷传》附载张九韶传,即称张美和,清江(今属江西)人。元末累举不仕。明洪武三年(1370),荐举为县学教谕,迁国子助教,改翰林编修。致仕返回故里,后又征入校书,书成而归。他博通经史,所教诸生多有成就,为当时名儒。此书成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凡三易稿。其初本名《格物编》。临川吴当见之,认为此书所辑《天地》、《鬼神》、《人物》、《性命》之说,仅为“格物”的一个方面,不能代表“格物”的全部内容。因而改名为《理学类编》。此书主要是汇编宋代理学家关于天地、鬼神、人物、性命的言论。书前有临川吴当写的《序》。第一卷《天地》,分为“论天地之始终”,“论天地之形体”,“论天地之枢纽”三部分。第二卷《天文上》,分为“论日月星辰”,“论日月食”两部分。第三卷《天文下》,分为“论云雷风雨之属”,“论虹霓河汉”两部分。第四卷《地理》,分为“论地理之广阔”,“论潮汐之消长”两部分。第五卷《鬼神》,分为“论鬼神之情况”,“论祭祀之感通”两部分。第六卷《人物》,分为“论人物之始生”,“论人为物之灵”,“轮回生死之辨”三部分。第七卷《性命》,分“论性命之理”、“论本然之性”,“论气质之性”、“论心为性情之主”四部分。第八卷《异端》,分为“论佛老神仙”、“论阴阳家之说”,“论相人形貌”,“论谶纬之说”四部分。所收言论以宋代的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朱熹六位理学大师为主。而以《荀子》以下五十三家之说为辅,如扬雄、谷永各家,《淮南子》、洪迈《容斋随笔》、罗大经《鹤林玉露》等,并加采摭,以参考互证。偶引六经、《论语》、《孟子》、必置于各部之首。作者自己的见解列于最后,加“愚按”二字。其所采录的言论,不主一家,绝少门户之见。摘取精要,条理精密。自己所论也有不少可取之处。如认为,天度一周之时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之一日而有余,日道一周之时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之一日而不足,天度有余,日度不足,故六十余年差一度,是谓岁差;微雨将散为日光所照,即成彩虹,雨散则无。对于佛道、阴阳、相术、谶纬诸家斥驳明切。他认为,佛老以死生祸福之说惑人;相术者视人面貌而知吉凶是妄诞。所论深刻,足以破世俗之惑。有《四库全书》本,《豫章丛书》本。

猜你喜欢

  • 听雨纪谈

    一卷。明都穆(详见《壬午功臣爵赏录》条)撰。都穆登明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而此书自题作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距其登第之时有二十多年。都穆在濠上教授二十年,始补博士弟子,又三年而成进士,则作

  • 大学古记

    一卷。明刘宗周撰。详见《大学衍义补赞英华》条。是书从“分大学之道”至“国治而后天下平”为一章,这章统释大学之教。“自天子以至于庶人”至“此谓知之至也”为二章,这章申明格物在致知之义。“所谓诚其意者”至

  • 女才子传

    见《女才子书》。

  • 禹贡选注

    一卷。清吴昔巢撰。吴昔巢为晚清人,浙江海盐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此书为其门人朱元庆刊刻,同时增入朱元庆的序,且序中只谈刊行此书缘起,并不涉及其他。书中根据经文来发挥其义,并不看重地理考证。吴昔巢在书

  • 老子化胡经考证附补考

    共一卷。清末蒋斧、罗振玉合撰。罗振玉等曾编辑《敦煌石室遗书》,收录敦煌鸣沙山石室里发现的唐人手写的古籍,或是不同古籍传本,或是久佚之书,共十三种。每种书都录文排印,并附辑者或蒋斧的考证和校记。《老子化

  • 孙庞斗志演义

    二十卷。明本题“吴门啸客述”。复有题“澹园主人编次,清修居士修订”者。作者真实姓氏不详。书成于明末崇祯年间。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叙战国时期孙膑和庞涓的故事,又名《前七国志》。书二十卷二十回,每回有偶句题

  • 经训堂法帖

    十二卷。清毕沅(1730-1799)辑。毕沅,字攘蘅,一字秋帆,自号灵岩山人,镇洋(今江苏太仓)人。乾隆二十五年进士,官至湖广总督。毕沅博采金石,富藏书画。除此法帖外,还著有《河间书画录》、《两浙金石

  • 尚书历论

    一卷。清成孺撰。成孺原名蓉镜,字芙卿,江苏宝应人,附生。本书推校古历,从商朝太甲元年开始,以世经所载“伊训惟太甲元年十有二月乙丑朔”为合。梅颐本乙丑日不系于朔是不正确的,蔡沈的《书集传》也有很多错误。

  • 重校古经解钩沉

    三十卷。清余萧客(详见《古经解钩沉》)撰,柳荣宗(详见《穀梁大义述》)校。本书早已收录于《四库全书》,刊版于乾隆六十年,其后书版归丹徒鲁氏。到道光庚子年重加补葺,嘱托柳荣宗校勘。荣宗通检萧客原注出典,

  • 小琼华仙馆稿

    一卷。清于晓霞撰。于晓霞,字绮如,江苏金沙人,闺秀冯声畦之女,知县松陵金文渊之妻。清代诗人。此书与其夫金文渊著《笑吟轩稿》合刻于道光二十年(1840),名曰:《玉莲环草》。此书前有史麟所作序言,共收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