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燕丹子

燕丹子

三卷。作者不详。内容是记述燕太子丹派荆柯行刺秦始皇的故事,与《史记·刺客列传》所记大同小异。此书不见于《汉书·艺文志》,至《隋书·经籍志》始载入小说家。书中的故事在东汉时应邵的《风俗通》、王充的《论衡》中曾提到过,但未提到这部书名。唐初李善注《文选》,司马贞、张守节注《史记》都引用这部书,足见在西汉时就有这一类传说。但此书的成书年代已不可考,清人孙星衍认为书多古字古义,确是先秦古书,是燕太子丹死后其宾客所撰;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认为是汉以前的书;清人李慈铭认为是宋、齐以前高手所为。诸说皆不足据。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燕丹子》中除了荆柯刺秦王的故事外,还掺杂了一些荒诞神怪的情节,足以证明它是出于民间传说,不是同时人纪实的书。经过了一个较长时期的酝酿、创作过程,大约至东汉末年成书定稿,成为今天这个样子。作为一部古小说,《燕丹子》在描写的细腻,情节的完整、人物性格的鲜明上,都是可以称道的。它的篇幅较长,可以称之为古代的“长篇小说”。此书明初犹存,明中叶后亡佚。清乾隆时,四库馆臣于《永乐大典》中发现《燕丹子》上、中、下三篇,辑出成书。现有《永乐大典》本、《四库全书》本、清孙星衍辑校《燕丹子》三卷、《问经堂丛书》本、《岱南阁丛书》本、《平津馆丛书》本、《子书百家》本、《四部备要》本、《丛书集成初编》本、1985年中华书局程毅中点校本。

猜你喜欢

  • 禊诗集兰亭字

    四卷。清胡文诠辑。胡文诠,生卒年不详,或曰今北京大兴人。字衡斋,曾为山阴县(今浙江绍兴)知县。“修禊”是我国古代一种祈除不祥的祭祀活动,常在春、秋两季于水滨举行,尤其是阴历三月三日这一天最为流行。《兰

  • 理藩院则例

    六十四卷。清松森等奉敕修。松森,正蓝旗人。清宗室,同治四年(1865)进士,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理藩院尚书。是书为光绪十六年(1890)续修之本。前有通例,旗分、品秩、袭职、职守、设官、擢授、奖惩、比

  • 仪礼疑义

    四十八卷。清吴廷华(1682-1755)撰。吴氏撰有《三礼疑义》,此书即第二部。书本五十卷,今缺三十八、三十九两卷。体例与《周礼疑义》同。书首有雍正乙卯(1735)自序。是书辨驳郑注贾疏,有得有失。其

  • 广卓异记

    二十卷。宋乐史(930-1007)撰。乐史字子正,抚州宜黄(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地理学家。太平兴国五年(980)赐进士及第,官至留司御史台。博学强闻,著作宏富。除本书外,尚著有《太平寰宇记》、《

  • 龙川县志

    十二卷。清书图修,杨廷钊纂。书图,满洲镶黄旗人,举人,乾隆二十三年(1758)任知县。明宣德间县令宋常始修县志,至乾隆四年(1739)盛熙祚,六度续修。书图莅任五年,奉府檄修邑志,聘杨廷钊等开局纂辑,

  • 汉儒传经记

    二卷。清赵继序(详见《周易图书质疑》)撰。本书前有汪滋畹序,后有自跋。其跋声称以两汉儒林传为宗,参照经典释文叙录,兼及其他书中有明征的,上溯周秦,以标明源头,下至三国,因还有汉代旧人。晋代以后,无关于

  • 春秋辑说汇解

    二卷。清曹逢庚撰。逢庚字上章,号肃堂,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乾隆壬辰(1772)科举人,癸丑(1793)钦赐翰林院检讨。精于经学,著有《淡和堂经说》等。所著《春秋辑解》十二卷原藏于家,同治九年(1

  • 论语郑注

    十卷。清宋翔凤(1776-1860)辑。宋翔凤字于庭,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一生辑著颇丰,合为《浮溪精舍丛书》。《隋书·经籍志》载《论语》十卷,郑玄注。《论语郑注》梁、陈时与何氏并立于学官,但郑学

  • 绎志

    十九卷。清代胡承诺撰。胡承诺字君信,号石庄,竟陵(今属湖北)人。明崇祯举人,入清,隐居诵读。著有《续书说》、《菊佳轩诗集》。此书是作者的札记类论著,卷下分目,计有六十一目,主要内容为泛论儒者“志学、明

  • 元包经传

    见《元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