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

一百二十卷。唐代释道世(生卒年不详)撰。道世是法名,俗姓韩,字玄恽,原籍伊阙(治所在今河南伊川西南),祖上居官,长居长安,12岁于青龙寺出家,研习律学。唐高宗显庆(656-661)年间,参与玄奘译场。为西明寺僧人,与道宣同传律宗。《法苑珠林》为佛教类书。宋代开始编入大藏经,历经元、明、清,各藏所列卷数均为一百卷,唯《嘉兴藏》为一百二十卷。因道世字玄恽,故《大唐内典录》著录此书时,题称沙门玄恽撰。该书于唐高宗李治总章元年(668)撰成。首起《劫量篇》,终以《传记篇》。篇下分部,部又分小部,总计640余目。每篇开始多以简短的文字总述大意,再以类相从。广采博集经、律、论原典故实,夹叙夹议。篇末或部末多附《感应录》征引感应事迹。该书主要内容:以佛教基础知识和日常生活规范为重点。“在彼法之中,犹为引经据典”。全书引用经典、经籍400余种,除佛教经论外,还引用儒家学说、道教经籍,谶纬、杂著约140余种。自《开元释教录》刊世以来已不见原本的《佛本行经》,《菩萨本行经》,《观佛三昧经》等50余种。还引用《西域志》、《中天竺行记》等佚书十余条。其《法苑珠林》一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佛教至唐初,儒、释、道相互融合的史实。《传记篇》记述的对东汉至唐初历代有关传译的经论,译者及中国佛教著作和因禁佛而佚失的经籍,度僧建寺内容;对释迦牟尼生卒年月和出家成道日的考订,在学术上均有一定价值。有关《中天竺行记》等佚书的引证与介绍,对研究中世纪印度的历史地理均有参考价值。此书不足之处是:“其间荒唐悠谬之说与儒理抵牾”,与事实不符。现该书见载版本是清代大理寺卿陆锡熊家藏本。燕园蒋氏刻本。常州天宁寺本。四部丛刊影印明万历间刻支那撰述本。苏州玛瑙经房本。

猜你喜欢

  • 中庸大义

    一卷。王树楠(详见《中庸郑朱异同说》)撰。是书要旨,以《中庸》一书,何为孔子之语,何为子思之语,古今传注,不为分别。读《中庸》应先明于此。书中有先引孔子之言,而引申其义的;有先倡明其义,后引孔子之言以

  • 虞阳说苑

    两编,三十二种,三十七卷。民国丁祖荫编。丁祖荫字初我,江苏常熟人。喜藏书,于乡贤文献用力尤多,其序曰:“故老所流传,里巷所称说,一二遗闻轶事,系于一地,系于一人,系于一事一物,往往在稗官野史中,此所以

  • 蒙兀儿史记

    一百六十卷,现存一百四十六卷。清末屠寄(1856-1921)撰。寄字敬山,自号结宦主人。进士。光绪二十一年(1895)任黑龙江舆图局总办,致力于元史研究,积二十余年精力撰成此书。采用正史体,分纪、传、

  • 佣吹录

    首集二十卷,次集二十一卷。明文德翼(生卒年不详)撰。此书全采集古人新巧字句,在杨慎《谢华启秀》的基础上增益而成。其录多不注出典。亦多有伪误。

  • 议史摘要

    四卷。其文是吕祖谦(1137-1181)《左氏博议》之增订注释。吕祖谦字伯恭,南宋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祖籍寿州(治今安徽凤台),隆兴时进士,后又中博学鸿词。历太学博士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

  • 四书集注缓读辨

    一卷。清于光华(详见《四书句读辨》)录。是书专就读《四书集注》说法。大旨认为每章总注及说性理处,一概不可缓。章内前后节脉络贯通,或前后章相承照应者,并宜细细玩味,不得随手点画,遗前忽后,抹煞先贤苦心。

  • 周易郑荀义

    三卷。清张惠言撰。张氏认为郑、荀均是费氏易学,故述两家易说合为一编。张氏称:“郑言礼,荀言升降”,其驳郑氏卦爻无变动谓之彖词,谓七八者彖,九六者变,经称用九用六,而辞皆七八,名与实不符。其论尚精当,学

  • 金匮悬解

    二十二卷。清黄元御(详见《周易悬象》)撰。黄氏认为张机《金匮玉函经》主要以扶阳气以为运化之本,来治疗内伤杂病。而阳自阴升、阴由阳降之理很少论及,故以《内经》、《难经》为据,广涉阴阳五行制化之理,对《金

  • 屏山县志

    八卷首一卷,清张曾敏纂修。张曾敏,曾任屏山县知县。《屏山县志》乾隆四十三年(1778)刻本,共八卷首一卷。卷首凡例、姓氏、图考。正文分为:卷一,舆地。卷二,建置、赋役。卷三,学校。卷四,秩官。卷五,选

  • 道德经编注

    二卷。清胡与高(生卒年不详)撰。胡与高,字岱瞻,黟县(今安徽)人。雍正癸卯(1723年)举人,撰有《道德经编注》。合其弟与宗附言又称《道德经编注附解》。《道德经》传至清代,不知几易其容,久失原貌。胡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