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武经七书

武经七书

二十五卷。宋朱服等校定。朱服字行中,湖州乌程(今浙江湖州)人。生卒年不详。熙宁进士甲科,以淮南节度推官充修撰、经义局检讨,历国子直讲、秘阁校理。元丰中,擢监察御史里行。俄知谏院,迁国子司业等职,卒于徽宗朝,《宋史》有传。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四月,下诏校定《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靖问对》等书,镂板行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〇三)。“七书”之名,缘由而生。负责董理校定的便是国子司业朱服。自此,《武经七书》被定为官书,颁之武学,并列于学官,设武经博士。《七书》次序虽屡有变易,但此七部书却一直固定未变。此书自颁定后为历代政府所重视。南渡以后,宋高宗明确规定“凡武学生习七书兵法”,武举考试也以《七书》命题。明代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便下令兵部刻印,发给附监读书的各级武职军官子弟。清代仍沿袭宋、明旧制,武科用此书试士。此书的北宋刊本今已不可见。最存最早的刊本是南宋本,原藏归安陆氏皕宋楼,后归日本岩崎氏,藏日本静嘉堂。国内所藏有宋刻元明递修本,藏南京博物院。上海图书馆藏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陕藩刊本、明监本。此外,军事科学院图书馆藏有明刊本。东北师大图书馆藏清刊本。北京图书馆藏有清影宋抄本。现今通行的是1935年上海涵芬楼影印中华学艺社借照东京岩崎氏静嘉堂本。《七书》的注本,作为一个整体统一注释,首推宋代施子美《七书讲义》为最先。至明代注家蜂起,其最负盛名者,当为刘寅《七书直解》。新注本有中国军事史编写组《武经七书注释》(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

猜你喜欢

  • 蚕桑简明辑说

    一卷。补遗附图一卷。清黄世本(生卒年不详)撰。黄世本,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生活于清光绪年间。黄世本《蚕桑简明辑说》序中谈到了该书的成书过程:“……适见澄江吴君孔彰所著《蚕桑捷效书》,一再披览,说甚

  • 大学申义

    三卷。清左钦敏撰。是书为勘正真德秀的《大学衍义》所作,为别于《衍义》,故名为《申义》。《大学》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而真氏序目分:帝王为治之序,帝王为学之本。前者仅证明《大学》纲

  • 陆子

    一卷。原题晋陆云(生卒年不详)撰,清马国翰辑。陆云,字士龙,吴人,官至清河太守,《晋书》有传。撰有《陆云集》三百四十九篇,《新书》十篇(即隋唐志所著录的《陆子》十卷)。陆云所撰诸书久已亡佚。清马国翰从

  • 唐音

    十四卷。元杨士宏(生卒年不详)编。杨士宏,字伯谦,襄城(今属河南)人。是书收诗一千三百四十一首,卷前有杨士宏所撰《唐音姓氏并序》。是书分为始音一卷,正音六卷,遗响七卷。编者自记称十五卷,系遗响有一子卷

  • 朗仙吟稿

    一卷。清余希芬撰。余希芬,生卒年不详,字朗仙,江苏昆山人,余梦星之四女,许配吴县沈林为继妻,未嫁而沈林先逝。此书咸丰九年(1859)夏刻,松竹斋藏版,为其姐姐余希婴汇刻入《玉山连珠集》之中。书前有其父

  • 仲志

    五卷。明刘天和(生卒不详)撰。刘天和,字养和,麻城(今湖北省麻城县)人。明正德年间(1508)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提督团营,谥庄襄。多次率兵抗击外敌,曾总理河道,治理黄河,著有《问水集》等。刘天和任河

  • 鲁府禁方

    见《鲁府秘方》。

  • 幸跌草

    三卷。清黄百家(约1681年前后在世)撰。百家字主一,是黄宗羲之子。浙江馀姚人。本集计有杂文二十篇。其序《卢氏春秋三传纂凡》谓《春秋》本旨皆显以示人,并无暗藏机括,使人如猜谜射覆者,深得圣人作《春秋》

  • 南村草堂集

    四十四卷。清邓显鹤(1777-1851)撰。邓显鹤,字子立,号湘皋,湖南新化人。嘉庆举人。官宁乡训导。博览群书。专意表彰先哲,世人称为楚南文献者达三十年。曾搜刻《蔡忠烈遗集》、《王船山遗书》,编校《欧

  • 南京太常寺志

    十三卷。明汪宗元撰。汪宗元,号春谷,崇阳(今属湖北)人。嘉靖八年(1529)进士,曾任南京太常寺卿,后官至总理河道右副都御史。本书为作者任南京太常寺卿时所作,主要记述明代南京太常寺之建制、设官、职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