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杨升庵夫人乐府词余

杨升庵夫人乐府词余

五卷。明杨慎妻黄氏撰。其生卒年未详。是书虽标黄氏撰,但其所作实数不多。黄氏为杨慎之妻。杨慎(1487-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六年(1511)廷试第一,授翰林修撰。世宗立,充经筵讲官。大礼议起,他与同列伏左顺门力谏,帝命执事下狱,他与王元正等撼门大哭,帝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削籍,遣戍云南永昌卫。自此,或归蜀,或居云南会成,或留戍所,达三十余年之久,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他学问渊博,著作甚丰,多达一百余种。其文学作品主要收集在《升庵集》八十一卷、《遗集》二十六卷。此编五卷,计《套数》一卷、《重头》二卷、《小令》一卷、《拾遗》一卷。合之得套数八、重头百三十四、小令二十六。以升庵所作《陶情乐府》校雠是集,有《陶情乐府》载入者,实系升庵之作。如卷一〔仙吕点绛唇〕“万里云南”一套、〔中吕粉蝶儿〕“十二兰干”一套、〔南吕一枝花〕“天官赐幅辰”一套。卷二〔清江引〕“陶潜归来三径斜”等八首,“驻马听鸣橹沙头”等四首,“罗江怨空亭月影斜”等四首,“黄莺儿积雨酝轻寒”等四首,“寨儿令掩绣阁”等四首,“对玉环带过清江引风花雪月”四首,“庆宣和细雨柴门锁寂寥”等四首,“醉高歌年年客邸春风”等四首,“落梅风病才起”等四首,“黄莺儿道情”四首,“调笑自语”七首、“黄莺儿风花雪夜”四首,〔清江引〕“莺唇佳人鹅项”等四首,〔玉娇枝〕“螳螂河尾”等四首,“驻马听宝珠寺”四首。则均非夫人黄氏所作。考其他各卷,共得套数三、重头九十三、小令十三,皆非夫人作。此外如〔商调〕“二郎”套别见张埼《吴骚集》。“驻云飞暗想娇容”等四首、“驻马听离别曾经”一首,别见《南宫词纪》。“一半儿小红楼上月儿斜”等前二首、“柳摇金茅檐草”下等四首、〔折桂令〕“为风流勾引春情”等二首和另外六首均别见张栩《彩笔情词》,皆题作升庵词。故此编称夫人之作实为虚名。升庵《陶情乐府》有嘉靖三十年(1551)新喻简绍芳序文,乃升庵谪戍博南时作,刊时升庵尚健在,必无以夫人作充数之理。今所传夫人套数、小令集,恐出于明季坊贾所编。此本与《升庵长短句》合刊,他本题作徐文长重订者,则在此本之后。有明万历刻本。

猜你喜欢

  • 春秋家说

    三卷。清王夫之(详见《周易稗疏》)撰。据作者自序,其父王朝聘(1568-1647,明万历乙卯、天启辛酉两中副榜)研治《春秋》多年,甚有心得,然老病侵寻,未及著书而殁;此书即取材于朝聘之说,故以“家说”

  • 起废疾

    一卷。汉郑玄(详见《乾坤凿度》)撰。此书是针对何氏攻驳《穀梁》的《穀梁废疾》一书而作。汉代《公羊》与《穀梁》同属与《左传》对立的今文经学,但两汉《公羊》独盛,《穀梁》远不能企及。因此,何休之驳《穀梁》

  • 易或

    十卷。清朝徐在汉撰。徐在汉初名之裔,字天章,晚年才改名为在汉,字寒泉,歙县人。开始曾与赵振芳一起著《易原》,后来又自己作《易或》,他说“或者,疑不自信之意也”。书中不载经文,只按节次独自释义。也兼采诸

  • 漱玉堂三种

    清孙郁撰。孙郁,生卒年不详,字雪崖,号苏门啸侣,河北魏博(今河北大名县)人。此书为《绣帏灯》(二卷)、《双鱼佩》(二卷)、《天宝曲史》(二卷)、三种传奇之总称。其故事均取材于历史传说或据他人作品改编而

  • 中庸凡

    一卷。明崔铣(详见《大学全文》)撰。卷首有崔铣自序,录《戴记》原文,次为十论,文字旁边有注释,以联其相承之义,未尽的又标于上方。十论为总论,分上下篇,分道论,理论,性论,情论,忠恕论,鬼神论,诚论,尊

  • 救命书

    二卷。明吕坤(详《四礼疑》)撰。书前有《自序》一篇,作于万历丁未(1607)。序云:“人生之急,有急于性命者乎?人事之重,有救性命者乎?”故作《救命书》二卷。上卷皆论守城事,有“城守事宜”二十八则,城

  • 白云集

    ① 四卷。元许谦(1270-1337)撰。一名《许白云先生文集》。许谦字益之,金华(今浙江)人。少孤,颖悟异常,稍长即力致于学,受业于金履祥。公卿累荐,不仕。暮年讲学从者千余人。晚年自号白云山人,世称

  • 余杭县新志

    八卷。清龚嵘纂修。龚嵘,字岱生,福建闽县(今福州闽侯县)人,康熙十九年(1680)以贡生授余杭知县。在任时浚南渠河,增筑铺坝,修南湖六桥,续修邑志。二十二年(1683),春夏大旱,传染病流行,捐俸设三

  • 毛诗天文考

    一卷。清代洪亮吉(1746-1809)撰。洪亮吉初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阳湖(今江苏武进县)人。清代文学家,经学家,乾隆六十年(1759)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编纂官。嘉庆三年(17

  • 周易象义

    十卷。清杜文亮撰。文亮字月峰,江西南丰人,乾隆时贡生,于诸经多有论著。作者自序曰:圣人观其象,系辞以明吉凶,君子观其象而玩其辞,古名曰《周易象义》,旨在使人了解象与义并重,分之则不得其解,合之则尽知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