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春秋通论

春秋通论

四卷。清方苞(详见《周官集注》)撰。此书本《孟子》“其文则史,其义则丘窃取之”意贯穿全经,按“属辞比事”之旨分辨《春秋》孰为旧文、孰为笔削,并分类排比,共四十篇。每篇之内,又以类分章,共九十九章。其四十篇之名是:“王室伐救会盟”、“战使至鲁、鲁君臣朝聘于王”、“天王崩葬”、“王室祸乱”、“逆后归王姬”、“战伐会盟”、“会盟”、“战伐”、“鲁君即位薨葬”、“诸侯见弑见杀”、“讨贼”、“吴楚徐越”、“灭国”、“诸侯奔执归入”、“执诸侯大夫”、“纳君大夫世子”、“杀大夫公子”、“大夫奔”、“外大夫叛复入”、“诸侯兄弟”、“迁国”、“齐桓城王国”、“内大夫卒”、“内夫人”、“内女”、“鲁灭国取田邑、齐取鲁田邑”、“内国邑”、“诸国伐鲁”。“归田”、“搜狩”、“城筑”、“内岁祲有年”、“内灾”、“内毁作”、“鲁君臣如列国、诸侯来、诸侯如、外大夫来”、“内外平”、“书爵、书行次、书名”、“书人”、“隐桓庄三世大夫书系书族书名”、“通例”。至于其书所辨之旧史与笔削,《四库提要》已云其“据文臆断”、“未足为信”,非常正确。现存《望溪全集》本。

①二卷。旧题宋人撰,不见于诸家书目。该书统论周及列国大势,推考其兴废的原因。分为周、鲁、齐、晋、宋、卫、郑、楚、秦、吴越篇,采摘史实,引传以注,并作评论。无甚新意。《四库全书总目》将该书列入《春秋》类存目。② 十五卷,首一卷。清姚际恒(1647-1715)撰。际恒字立方,号首源,又号善夫,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初著名学者。著有《九经通论》一百七十卷、《好古堂书画记》二卷、《续记》一卷、《好古堂书目》四卷、《古今伪书考》十卷及《庸言录》。姚际恒通经学,立论精审博辨,勇于疑古,往往见解独到,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屡引其说。可惜他的著作大多散佚,只有《诗经通论》十八卷、《古今伪书考》十卷及《庸言录》行世。《春秋通论》存传抄本。卷前有《春秋论旨》,不入卷次。该书大抵首列《春秋》经文,然后对逐条进行阐述。作者力辟三传“《春秋》有例”及“常事不书”之说,而以书法、取义二者论《春秋》。他认为:“自古说《春秋》者,莫害于例之一字。”又说:“圣人据鲁史以修《春秋》,何尝先自定其例乎!使圣人执一例以修《春秋》,何殊印板死格,尺寸不移,此冬烘之学规,胥吏之计簿,乌足为圣人之书!”(《春秋论旨》)但姚际恒标举书法、取义以说经,实际上与例无别。不过书中持论也时多新解,往往发前人所未发。该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③ 五卷。清刘绍邠(详见《周易详说》)撰。此书与作者所著之《春秋笔削微旨》互为经纬,而内容亦殊无可取。作者对《春秋》中关于日食、侵伐、杀人以祭之类的记载加以统计,如《春秋》“日食三十六”、“书侵五十有七”、“书伐二为一十三”等等,然后为作评论;其说大都随文敷衍,毫无新意。《西京清麓丛书外编》本。④ 四卷。清关涵撰。关涵字东皋,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举人。该书是他游宦岭南时所作。编首有作者自序,知该书成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全书分为四卷,卷首列《总纲》十七则。《春秋通论》不释全经,也不录《春秋》经文,有所论说,就分别条例。按《春秋》十二公顺序,计隐公三十八条,桓公三十九条,庄公四十四条,闵公九条,僖公六十一条,文公三十一条,宣公三十二条,成公二十九条,襄公八十一条,昭公七十八条,定公二十八条,哀公二十四条,四传异同四百一十一条,总计全书共论九百零五则。关涵该书对清人姜炳璋《读左补义》之说采用较多。作者又搜集旧闻,以补其阙遗,意在综述前人的观点,进行贯通。自两汉诸儒到清初学者的学说,都广泛征引,且一一标明出处。该书属资料汇编,故作者对引用的材料往往不加论断。有乾隆五十四年(1789)刊本。

猜你喜欢

  • 陈两湖集

    三十四卷。明陈昌积(约1551年前后在世)撰。陈昌积,字不详,号两湖,泰和(今江西)人。生卒年不详。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官至尚宝司少卿兼翰林院学士。陈昌积所写诗文,才调富有,驰骤自喜。著有《松

  • 新本白石山房稿

    五卷。明张孟兼(约1350前后在世)撰。孟兼名丁,以字行,浦江(属浙江)人,生卒年均不详。洪武初(1368)徵为国子监学录,与修《元史》,后累官至山东按察司副使。著有《白石山房逸稿》。据《明史·艺文志

  • 二十一史论赞辑要

    三十六卷。明彭以明编撰。以明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四库全书总目》载其为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万历年间(1573-1620年)诸生。该书采录历代史书中“论赞”部分,以为习史备览。其最早版本是万历三十七年

  • 堵文忠公年谱

    一卷。清张夏编。张夏字绍秋,明清之际无锡人,曾主讲东林书院,著有《洛闽源流录》等。谱主堵允锡(1601-1649),字锡君,又字仲缄,江苏无锡人。崇祯进士。曾任长沙知府,南明隆武时授湖北巡抚,与农民起

  • 八卦余生

    十八卷。明邓梦文撰。梦文字志文,安成(今江西安福)人。该书前有永乐二十二年(1424)自序,《序》言:“著是书时梦神授以《八卦余生》之名,觉而不识其所谓。但既有所受之,则不敢不以是名之。”其说甚怪。该

  • 渊雅堂编年诗稿

    二十一卷。清王芑孙(1755-1817)撰。王芑孙,字念丰,号惕甫,一号铁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举人。官华亭教谕。王芑孙与法式善、何道生、张问陶、杨芳灿等人常琴歌酒赋,为南

  • 春秋四传纠正

    一卷。清俞汝言(详见《春秋平义》)撰。康熙十五年,俞汝言《春秋平义》始脱稿,复于此年夏续作此书,以综括《平义》之大旨。此书摘录《春秋》三传及胡安国之失,随事辨正,分为六类:一曰尊圣而忘其僭,计八条;二

  • 印薮

    六卷。明顾从德撰。顾从德字汝修,上海(今上海市)人,生卒年与事迹不详。此书搜罗古印,摹刻成谱。首先是尚方诸玺(尚方是秦汉以后制办宫廷器物的官属)、其次是官印、再次是私印。皆按四声部分排,检索很方便。凡

  • 金川琐记

    六卷。清李心衡撰。李心衡,上海人。此篇所记,自山川形势人民风俗,以及飞潜动植物细故,凡所目击,皆备载,故名琐记。卷首有郑一崧、魏光方、李心衡序,称其立言有体,叙事存真,抒词有质有文,不漏不支。如卷一火

  • 素问

    见《黄帝内经素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