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春秋穀梁传

春秋穀梁传

旧题穀梁赤(生卒不详)撰。《汉书·艺文志》有《穀梁传》十一卷,班固自注:“穀梁子,鲁人。”唐颜师古注以为名喜,并引汉应劭《风俗通》云:“子厦传穀梁赤。”据唐杨士勋《春秋穀梁传序疏》云:“穀梁子,名穀,字元始,鲁人,一名赤。”而《论衡·案书》则作“俶梁置”,《四库全书》编辑者定为穀梁赤撰。徐彦《穀梁传序疏》说穀梁赤受经于子夏,为经作传,所以称之《穀梁传》。书成之后,传于孙卿,孙卿传鲁人申公,申公传博士江翁,其后鲁人荣广大善《穀梁》,又传蔡干秋。汉宣帝好《穀梁》,擢干秋为郎,于是《穀梁传》大行于世。后人认为徐彦之说《穀梁》传授难以置信。宋刘敞《春秋权衡》、清陈澧《东塾读书记》认为此书之写成当晚于《公羊传》。现代学者一般认为《穀梁》比《公羊》晚出。顾颉刚《春秋三传及国语之综合研究》断言:“《穀梁传》一定成于《公羊传》后,且一定多抄袭《公羊》之书。”杨伯峻《公羊传和穀梁传》(载《经书浅谈》)、沈玉成《春秋左传学史稿》与顾说大致相同而论证更详。亦有人认为《穀梁》早于《公羊》,汉郑玄《起废疾》云:“《穀梁》近孔子,《公羊》正当六国之亡。”清阮元《春秋穀梁传校勘序》、近代刘师培《春秋三传先后考》皆据此以为《穀梁》早于《公羊》。一般认为,此书属于今文经,但近代今文经学家崔适《春秋复始》考定为古文经,与《左传》同属刘韵伪作。今人张西堂作《穀梁真伪考》,扩张崔氏之说,此属并说,今之学者很少赞同。与《公羊传》一样,《穀梁传》之宗旨亦在阐发《春秋经》之微言大义。可能由于师传不同,《穀梁》与《公羊》二传所释之大义有所出入。如隐公元年《经》:“天王使宰薨来归惠公仲子之赐。”《公羊》认为仲子乃桓公之母,而此书则认为是惠公之母,孝公之妾。又隐二年《经》:“夫人子氏薨”,《公羊》认为子氏乃隐公之母,而此书认为是隐公之妻。又宣公十五年《经》:“冬,蝝生”。《公羊》云:“未有言蝝生者。此其言蝝生者何?蝝生不书,此何以书?幸之也,幸之者何?犹曰受之云尔。受之云尔者何?上变古易常,应是而有天灾,其诸则宜于此焉变矣。”而此书则云:“蝝,非灾书。其曰蝝,非税亩之灾也。”此书之传《春秋》,往往比《公羊》更为简明。郑玄《起废疾》云:“《穀梁》近孔子。”既是谓穀梁赤为孔子弟子子夏学生,亦是谓《穀梁传》多本孔子之义。如隐元年云“《春秋》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僖二十二年云“过而不改,又之,是谓之过”;僖二十三年云“以其不教民战,则是弃共师也”,均本之《论语》。又僖三十三年云“未可杀而杀,举重也;可杀而不杀,举轻也”,则依据《韩非子·内储说》引孔子答哀公问《春秋》语。孔子主“正名”,而《穀梁》亦处处以正名为说。除每每以“正”、“不正”、“非正”立义外,也有体会《春秋》书法以释正名思想者。如僖十六年《经》“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此书解释说:“先陨后石何也?陨而后石也。于宋,四竟之内曰宋。后数,散辞也,耳治也。是月者,决不日而月也。六鹢退飞过宋都,先数,聚辞也,目治也。子曰:石无知之物,鹢微有知之物。石无知,故日之;鹢微有知,故月之。君子之于物,无所苟而已。石鹢且犹尽其辞,而况于人乎?故五石六鹢之辞不设,则王道不亢矣。”此书之解经,有时亦注意史实之细节。如僖元年《经》:“公子友帅师败莒师于犂,获莒拏。”此书云:“莒无大夫,其曰莒拏何也?以吾获之目之也。内不言获,此其言获何也?恶公子之绐。绐者何也?公子友谓莒拏曰:‘吾二人不相说,士卒何罪?’屏左右而相搏,公子友处下。左右曰:‘孟劳。’孟劳者,鲁之宝刀也。公子友以杀之,然则何以恶乎绐也?曰:弃师之道也。”公子友与拏莒之决斗之事《左》、《公》皆不载,此书之详此,本在于明《春秋》之义,但客观上却保留了一则珍贵的资料。《穀梁》与《公羊》一样,一般不记事,但为了阐发《春秋》大义,有时亦有少量的史实记录,间亦有长篇记事。如僖公二年记虞师、晋师灭夏阳一事,繁简得当,扼要而生动;又僖公十年记晋骊姬潜杀申生一事,相当生动精采。《穀梁》一书,最早见于汉初陆贾《新语》,但其所记之真实性尚有疑问。汉武帝时,卫太子习《公羊》,兼习《穀梁》,此后学者不多,宣帝时才立于学官。汉代有《穀梁外传》和《穀梁章句》,皆佚。东晋范宁有《集解》,唐初杨士勋有《春秋穀梁传注疏》。汉郑玄《六艺论》云“《穀梁》善于经”,《起废疾》又云“《穀梁》近孔子”。唐啖助云“《穀梁》意深”,宋胡安国则云“义晨精于《穀梁》”。但是,由于此书比《公羊》晚出,故其发展亦远不如《公羊》、治《穀梁》者亦不如治《公羊》者多。近代今文经学复兴,此书亦随《公羊》之后而兴盛。清钟文烝著《穀梁补正》,泛取唐宋以后诸家以补正范注杨疏。其后廖平著《穀梁古义疏》、柯劭忞著《穀梁传注》,皆有所成就。此书一般与注疏合刊,较少单行本。现存单行本有元刻监本、元刻明修本、明隆庆元年与《公羊传》合刻本等。

猜你喜欢

  • 水田居士文集

    五卷。清贺怡孙(生卒年不详)撰。贺怡孙字子翼,永新(今属江西)人。明末诸生。曾与陈宏绪、徐士溥、曾尧臣等在豫章(今南昌市)结社,明亡后归隐乡里。康熙十八年(1679)为避举荐,削发缁衣,逃入深山,读书

  • 字学汇海

    四卷。清翰林苑编。是书全称《翰苑初编字学汇海》,为应试土子所必备。卷一为《字学举隅》,卷二为《字学便览》,卷三为《字学举隅续编》,卷四为《敬避字样》、《抬头字样》、《对策条例款式》、《磨勘条例摘要》、

  • 士礼居藏书题跋记

    六卷。补录 一卷。清黄丕烈撰。黄丕烈(1762-1825),字绍武,号荛圃,晚号复翁。他曾购置宋本百余种,故将藏书楼命名为“百宋一廛”,自号“佞宋主人”,又号求古居士,“士礼居”为其室号,江苏长洲(今

  • 目录学

    二十卷。清耿文光撰。耿文光(约1869-1939),字斗垣、西山,号苏溪渔隐,灵石(今山西介休)人。其父曾为书商,家多藏书,光绪年间以万卷精华楼藏书编成解题书目《万卷精华楼藏书记》。此书虽然名曰“目录

  • 榕村字画辨讹

    一卷。清李光地(16421718)撰。参见《音韵阐微》。是书专辨俗书之讹,以正字为目的。举凡笔画近似容易混淆的正俗之字,一一列出并标以正俗,如“蚤正蚤俗”、“漆正俗”“赖正頼俗”等等,故名曰《字画辨讹

  • 洪范宗经

    三卷。清丁裕彦撰。丁裕彦字毓清,山东潍县人。书首有陈官俊、贾桢、宋庆和等人的序。陈序称此书对于蔡沈《书集传》中浑举大意、义蕴含混不清的地方,力求言之详尽。贾序称此书对于蔡沈《书集传》之说加以引伸发挥,

  • 淮海集

    四十卷。后集六卷。长短句三卷。宋秦观(1049-1100)撰。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江苏高邮)人。元丰八年(1085)进士,为临海主簿,蔡州教授。元祐初,由苏轼荐为太学博士,

  • 春秋决事

    一卷。汉董仲舒(详见《春秋繁露》)撰,清马国翰辑。根据《汉书·董仲舒传》说,仲舒既老病致仕,朝廷如有大议,派使者及廷尉张汤到他家中去询问,他的论对“皆有明法”。《汉书·艺文志》著录《公羊董仲舒治狱》十

  • 孙庞斗志演义

    二十卷。明本题“吴门啸客述”。复有题“澹园主人编次,清修居士修订”者。作者真实姓氏不详。书成于明末崇祯年间。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叙战国时期孙膑和庞涓的故事,又名《前七国志》。书二十卷二十回,每回有偶句题

  • 掖垣题稿

    三卷。明顾九思撰。顾九思字与睿,长洲(今属江苏苏州市)人。隆庆进士,曾任丰城知县。以治行第一提拔为户科给事中。官至通政司右通政。《掖坦题稿》为作者任给事中所上奏疏,多切军国大计。其中在户科有一篇,在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