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易例

易例

① 二卷。清惠栋撰。惠氏《周易述》目录中曾列有《易微言》等七书,除《易微言》附刊于卷末,其余并有录无书。此书即其七书之第三种。乾隆间于潮阳刊版单行。此书最后一条说:“《坤·文言》述坤云妇道也,妻道也,臣道也。盖坤于乾有妇道、妻道、臣道,独不云有子道,子道属六子也。圣人《易》例之分明如是。”由是发现《易》有条例可录,故取名《易例》。列例九十,其中有题而无文者十三。专为考究汉儒《易》说之主要观点及概念而作。所述观点者有论太极、易、大衍等,所述概念者有世应、飞伏、消息、两象易等。然体例并不严谨,有许多非例之例,有本属一例而散列十余条者。如既有扶阳抑阴一类,又有阴道不绝阴道绝义一类,又有阳无死义一类。此为欲作扶阳抑阴一例而杂录于三处。又如说“中和”,有《诗》尚中和,《礼》尚中和,礼乐尚中和,君道尚中和,建国尚中和,《春秋》尚中和六类,已极繁复,而其后又出中和一类、君通中和一类,卷末更出中和之本一类,此为欲作《易》尚中和一例而散见于九处。凡此种种,说明此书系为著书搜辑的资料汇编,不可据为定本。但此书若汰其芜杂,存其菁英,因所录而排比参稽之,对研究作《易》之大纲,汉代传经之崖略,颇有裨益,不可因其残缺少绪而弃之。收入《四库全书》、《皇清经解续编》,有《贷园丛书》本、《指海》本、《借月山房汇抄》本等。② 一卷。清端木国瑚撰。端木国瑚撰成《周易指》后,因卷帙繁多,不易卒读,故提取其精华,撰成此书。书中所列读易法计十三条:(一)凡言先后皆以先天后天为义;(二)六十四卦刚柔六爻,皆坤用六;(三)天地人三才之道齐之以巽;(四)知坤直方而后知乾对时;(五)错卦、杂卦、变卦、之卦、及卦;(六)命卦出于周公;(七)声应卦出于孔子;(八)系词所系不单纯在本爻,而从其类卦之爻,又从其类聚之方;(九)六十四卦皆是往来八卦为一爻;(十)乾干坤干;(十一)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十二)当位不当位;(十三)凡易中用此字,即以此卦为义。以上诸条中不乏精辟之论,但其中亦有许多属主观臆造,望文生义者,尤为治易者所诟病。有自刻本。

猜你喜欢

  • 郑堂札记

    五卷。清周中孚(1768-1831)撰。周中孚字信之,号郑堂,乌程(今浙江省吴兴县)人。善长于目录学,平生著述颇多,大多散佚。此书以纪事纂言为宗旨,主要内容包括词苑丛话、文录、诗录、札记等。有《丛书集

  • 庄元仲集

    一卷。清庄亨阳(1686-1746)。亨阳字元仲,号复斋。南靖(今福建省南靖县。一作靖南)人。康熙五十七年(1718)进士,官至淮徐海道。此集仅有文十二篇,是其官淮徐海道时所上奏的河防条议。其文均为政

  • 柳南随笔

    六卷。清王应奎撰。王应奎字东淑,昭文(今江苏常熟)人,生卒年及事迹不详,约清雍正、乾隆间在世。《柳南随笔》为笔记小说,杂记明末清初以来的朝野见闻,比较侧重记载当代文人们的轶闻琐事。对于前人著述和诗文,

  • 银海精微

    二卷。唐孙思邈(详见《备急千金方》)撰。“银海”,道家语,指眼睛。《四库全书》在该书《提要》中考证:“银海”指目,在王安石、苏轼之前未见,且此书唐宋志皆不著录,孙思邈本传亦不言有是书,据此断定此书作于

  • 念初堂稿

    四卷。《续稿》二卷。明陈嘉谟(1521-1603)撰。陈嘉谟,字世显,号蒙山,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官至四川按察司副使,湖广布政司左参政。此稿诗起于嘉靖丁未(1547)

  • 免园草

    六卷。明曹乾学(约1585年前后在世)撰。曹乾学,字叔骥,江苏太仓人。生卒年不详。乾学与王世贞为姻亲。又与赵宦光辈友善。此集中多游览酬赠之作。四库编者曰:“其诗不尽落娄东窠臼。然边幅窘束,则才地限之。

  • 道德真经章句训颂

    二卷。元张嗣成(生卒年不详)撰。张嗣成,元代正一道道士,为三十九代天师,自号太玄子。撰有《道德真经章句训颂》二卷。自张道陵于东汉顺帝时创立五斗米道,经历朝而至元,张家三十八代子孙相传而至张嗣成。其间几

  • 四书疑问

    十一卷。明姚舜牧撰。姚舜牧详见《易经疑问》。本书只论《四书》之大旨,并不逐句考释,观点与朱熹不同。《大学》承用王阳明《大学古本说》而自为一解。《四库提要》对其有“以禅机诂儒理”之讥,今观其书,虽有不少

  • 河渠备征

    不分卷。傅云龙撰。傅云龙,德清人。官隶候补道。所著有《实学文导》、《续汇刻书目》以及纂喜庐丛书等。《河渠备征》傅氏钞本。不分卷,主要考证河道源流、脉络区域及各府州县有淀无淀。其引《畿辅安澜志》,记东西

  • 诗经同异录

    残本。九卷。清周象明(生卒年不详)撰。象明,字悬著,太仓(今江苏省大仓县)人。康熙举人。性行端洁。所著有《经同异录》、《尚友编》、《事物考辨》、《苏松田赋备考》等书,共数百卷行于世。这部书现藏寿县张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