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悟真篇注疏

悟真篇注疏

三卷、附直指详说 一卷。宋张伯端(984-1082)撰,宋翁葆光(生卒年不详)注,元戴起宗(生卒年不详)疏。张伯端,后改名张用成,字平叔,天台(今属浙江省天台)人,少为儒生,涉猎儒释道三教典籍,博通星算、医卜、天文、地理等;宋治平年间(1064-1067),在桂林陆诜帐下任职,后随陆诜至成都;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游蜀地,遇真人授以金丹诀,改名张用成,号紫阳山人(见《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九)。撰有《悟真篇》、《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金丹四百字》等。《悟真篇》,又称《紫阳真人悟真篇》。古人修道练丹以求长生,修丹有内外之分。主内丹者,常依丹经道书所述,炼五彩之气,服七耀之光,吐浊纳清,习房中术等,主张吸天地精华,调身中之气;主外丹者,常依丹经方术之语,烧炼五金八石,妄求灵汞真铅,或煮熬草木雪霜之类,妄求灵丹妙药,但都没有成功。张伯端主张修内丹,但他认为丹经所述,多比喻之言,以防传于坏人,所以修丹者必须领悟丹经寓意进行修炼才能成功;如果修丹者“妄有执著、不悟妙法之真”(见张伯端自序)就不会成功。张伯端作《悟真篇》,就是希望修丹者“悟本舍妄以从真”(见张伯端自序)。《悟真篇》一书,以诗歌形式,阐述性命双修之旨,并引佛教坐禅之理,以倡儒释道三教归一之说。内含七言律诗一十六首,以应二八为十六之数,象征上弦月与下弦月相合而存真阴真阳之意;又含绝句六十四首,是按《周易》八八六十四卦之数;五言一首,以象太一真气;续添《西江月》一十二首,以应周天十二月之岁律。又有歌颂诗曲杂言三十六首,以尽达本明性之道。书中丹法,含《阴符经》之理,合《参同契》之旨,总结宋以前内丹理法及方术,寓意于歌咏之中。《悟真篇》一书,对后世金丹派养生家影响极大,宋以后历代丹家都将其与魏伯阳《参同契》同奉为金丹正宗典籍。由于此书写成后只在道教内部传播,所以一般学者很难见到真本,直到元代以后,世人才得见注本。张伯端再传弟子,象川(今属四川雅安)人翁葆光(字渊明,号无名子),因感觉传本《悟真篇》舛谬甚多,注解又多违原意,于是他据陆思成家传《悟真篇》真本,依《阴符经》按“道、法、术”分章之旨,分《悟真篇》为上、中、下三卷,“谓之三乘大法,以应《阴符经》之正义”(见翁葆光《悟真篇序》),并为《悟真篇》作注。翁葆光于《悟真篇》中每首律诗或绝句之下都详加解释,阐述道德性命之妙旨,以明诗词颂曲之寓意。翁葆光注本,对后世影响颇深,但至元代,已有窜乱,曾有薛道光注本传世,后人疑薛道光注本即翁葆光注本。元人戴起宗(字同甫,号空玄子),集庆路(今属南京)人,力辨薛道光注之伪,并为《悟真篇》翁葆光注作疏,阐述翁注未尽之意,而成世传《悟真篇注疏》本。戴起宗之疏,基本保持翁葆光注本的原貌;但也有不同之处,其卷末所收之文,不似张伯端之作,而似翁葆光以后之人所为。然而戴起宗所疏,仍可补翁葆光注本之不足。《四库全书》所收《悟真篇注疏》之后,又附录《直指详说》一卷。《直指详说》,是《悟真直指详说》的简称,而《悟真直指详说》的全称则是《紫阳真人悟真直指详说三乘秘要》、原题“象川无名子翁葆光述”。此卷是翁葆光注《悟真篇》和戴起宗疏之附录。其中所含《悟真直指说》、《三乘秘要论》、《三乘秘要诗》三篇是翁葆光注《悟真篇》的附录,要旨阐述分《悟真篇》为三卷的旨意;所含《悟真篇注辨》一篇和《金丹法象一篇,是戴起宗疏的附录,前者析辨“薛道光注”之伪;后者释解丹家术语,如“真阴、雌母、雌阴、阴火”(见本书《金丹法象》)等。总之,全书载录《悟真篇》全文及翁葆光注、戴起宗疏及《直指详说》,为后世学者研究金丹之学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料,所以后世养生家和学者都极为推重此书,当今气功界也视其为重要的修身典籍。现存明《道藏》(八卷)本、清《四库全书》本、《道书全集》本、《道藏举要》本等。

猜你喜欢

  • 图书质疑

    无卷数。明薛侃(?-1545)撰。侃字尚谦,号中离,广东揭阳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与吴俊率子侄从学王守仁于赣州。自是王氏之学传于岭南。世宗时,官行人,以议建皇储罢归。筑室中离山,自号中离,以

  • 初续献县志

    四卷。清李昌祺纂辑。李昌祺,云南昆明人,咸丰进士,曾任献县知县。咸丰五年(1855)李昌祺任献县知县后,锐意续修乾隆二十六年(1761)所修旧志。又以旧志颇为完善,不敢轻易变更,因将其所续自成一书。其

  • 唐宋八大家文抄

    一百六十四卷。明茅坤(1512-1601)编。茅坤字顺甫,号鹿门,归安(今属浙江吴兴)人。嘉靖进士,官至广西兵备佥事。古文功力尤深,又喜欢谈兵。尤其是他刻意模仿司马迁、欧阳修文体,最推崇唐顺之。迁大名

  • 巢云轩诗集

    六卷。《续集》五卷。《诗余》一卷。明吴宗儒(约1570年前后在世)撰。吴宗儒字次鲁,号黄麓,晚号止耕,安徽休宁人。生卒不详。著有《巢云轩诗集》。此集包括正集六卷,续集五卷,诗余一卷。其诗工于声律,然运

  • 仪礼蒙求

    二卷。清唐仲冕(?-1827)撰。仲冕字六枳,号陶山,湖南善化县(今湖南省东北部)人。乾隆甲午(1774年)举人,癸丑(1793年)进士,知荆溪县,累官陕西布政使,权巡抚,所至之处有惠政,尤其喜欢修治

  • 督蜀疏草

    十二卷。朱燮元撰。朱燮元(1566-1638),明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字懋和,号衡岳。万历壬辰(1592)进士,由大理寺评事历官四川布政使。天启元年(1621),以四川永宁宣抚使奢崇明及贵州水西土目

  • 盐政志

    十卷。明朱廷立撰。廷立,字子礼,号两崖,通山(今属湖北省)人,嘉靖癸未进士,早年受学王守仁,督北畿学政时提倡正学,精于藻鉴,人称朱夫子。官至礼部右侍郎。著有《盐政志》、《马政志》、《家礼节要》、《两崖

  • 兖州府志

    三十二卷,首一卷,图考一卷。清觉罗普尔泰修,陈顾纂。觉罗普尔泰,满洲人,出身举人,乾隆二十九年(1764)任兖州知府。陈顾,官至户部给事郎中。觉罗普尔泰掌兖州后,见府志自金一凤续修后,距当时又四十余年

  • 春秋纲领

    一卷。清吴凤来撰。详见《春秋集义》条。

  • 栋峰遗稿

    二卷。明曾梧撰。曾梧,字于易,江西广昌人。生卒年均不详。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官至常州府知府。该集文冠以应诏疏,反复申明合祀天地之说。有文一卷,诗一卷。初刻于嘉靖年间,后毁于火。天启辛酉(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