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山东通志

山东通志

①四十卷。明陆钺等纂修。陆钺字举之,号少石子,浙江鄞县人,正德六年(1511)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湖广按察佥事、山东提学副使。著有《贤识录》、《少石集》等。嘉靖十一年,陆钺视学山东,山东巡抚袁宗儒命陆钺主纂《山东通志》,在济南贡院开局修志,以《余志》为蓝本,考订谬误,搜补遗篇,次年三月而成。《山东通志》嘉靖十二年(1533)刻本。全书四十卷,分三十六目,为:卷一图考;卷二至卷三建置、沿革;卷四星野、疆域;卷五至卷六山川;卷七形势;卷八物产、田赋、户口;卷九封建;卷十职官;卷十一兵防;卷十二城池;卷十三漕运;卷十四桥梁;卷十五公署;卷十六学校;卷十七科目;卷十八祠祀;卷十九陵墓;卷二十寺观;卷二十一宫室;卷二十二古迹;卷二十三帝王;卷二十四圣贤;卷二十五至卷二十七名宦;卷二十八至卷三十三人物;卷三十四流寓、仙释;卷三十五孝义、列女;卷三十六艺文;卷三十七至卷三十八遗文;卷三十九灾祥;卷四十杂志。此志体例完备,载述详明,平列门类,事以类聚,不务新奇,详赅有法。其长处在于简细不遗,求其适用,弥补前志注重地理与人物,忽略其他的做法,注意全面反映一方概貌。较详细提供了明嘉靖之前山东人口、经济、赋税、交通、教育等方面文献,为地方志中的佳本。②六十四卷。清赵祥星修,李焕章、钱江等纂。赵祥星号松石,汉军正白旗人。李焕章字象先,号织斋,明山东乐安人(今广饶县)。入清后,不复应举,专攻诗文,兼涉史乘。与安邱张贞、寿光安致远,诸城李澄中齐名,颇受文坛名士周亮工器重。曾与其兄同纂《乐安县志》、康熙十一年主纂《临淄县志》,后又参与过多种方志的校对与编次,是清代山东修志名家。康熙十一年(1672),朝庭下令全国各省普修通志。时山东巡抚张凤仪遵诏修志,但此事未行,张凤仪离职。赵祥星继任巡抚,并主持修志。康熙十一年,开局重修,十三年(1674)定稿,十七年(1678)遂成通志。《山东通志》康熙十七年刻本。全书六十四卷,三十七目,分为:建置沿革,星野、疆域附形势,山川,风俗,物产,封建,户口田赋,卫所户口田赋,城池,学校,兵防,河防漕河,盐法驿传,古迹,宫室,祀祠附寺观,陵墓,公署,桥梁,职官,选举,帝王附后妃,圣贤附封典,雅乐,名宦,人物,孝义,隐逸,仙释,流寓,方伎,列女,艺文,灾祥,杂志。此志体例纲目,仿照河南、陕西通志,偶尔有所增减。但“河防漕河”目内,附载有建置、海运、胶莱新河,对“黄河入山东二百里,漕河入山东七百里”,事关“国计民生”作了详细记载,有一定价值。③二百卷,首九卷,附录一卷,补遗一卷。张曜、杨士骧修,孙葆田等纂。张曜(1826~1891),字郎斋,行伍出身,顺天大兴县(今北京市大兴县)人。因镇压河南等地捻军“有功”,升任河南布政使。目不识丁,改任总兵,带兵随左宗棠赴陕甘镇压回民起义。在抗击沙俄侵略新疆之战中有功,光绪十二年(1886)任山东巡抚。自任总兵始,一心向学,不久,淹通经史。杨士骧(1844~1907),字莲府,泗州(今安徽泗县)人。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选庶吉士,翰林院编修。曾任山东巡抚,直隶总督。孙葆田(1839~1911),字佩南,山东荣城人。同治十二年(1874)进士,官至刑部主事,后任合肥知县时,因依法处理该县“勋臣”子弟仗势欺压平民事,被弹劾“引疾”归里。任宛南书院主讲。光绪十六年(1890),山东巡抚张曜设通志局,纂修《山东通志》,聘请著名学者孙葆田为总纂。不久,张曜去世,葆田去任,通志局几同虚设。光绪三十三年(1907),杨士骧继任山东巡抚,重整通志局,复以葆田为主纂,又聘武定府教授法伟堂,相与商订义例,甫开局而杨士骧移节直隶总督,法伟堂故去,葆田独肩巨任,历六月,书成大半,孙葆田积劳成疾去世。历城毛承霖提调局事,督率编辑诸人继葆田未竟之稿,越六月稿本初就。乃上交大府,储诸公署,未及剞劂,遇辛亥革命,遂无人过问。直到民国三年(1914)前都察御史张英麟等人复集资开局,聘福山于宗潼主笔,就原书加以校补,次年付印成书。此编自开局以迄于印成,几经中辍,先后长达三十余年。《山东通志》宣统三年(1911)修,民国四年(1915)山东通志刊印局铅印本。全书二百卷首九卷附录一卷补遗一卷,十二纲,分为:首为列圣训典、列圣世纪;次为舆图、通纪;疆域志:沿革表、山川、城池、古迹、风俗、物产;职官志:职官表、宦迹;田赋志:户口、税则、荒政、盐法、关榷等;学校志:学宫、学署、学额、学田、书院、征辟表、进士表、举人表;典礼志:通礼、礼器、乐制、乐章、乐器、雅乐;兵防志:兵制、兵事;河防志:黄河图、河流变迁表、黄河考、小青河考、运河考等;艺文志:经籍、金石;人物志:先贤、西汉经师、名臣、循吏、儒林、文苑、忠义、孝友、独行、隐逸、艺术、人物、列女;杂志:轶闻、琐事、流寓、寺观等。此志修纂,先为长编,稽之正史以溯本源,考之官书以昭法守,再参之杂史,别集及私家著述,乃定著成册。其体例殊于前志,各志均有表、有考、有记,卷帙浩繁,体例完备,不愧为是山东通志之集大成,对研究山东省史有重要价值。其尚有民国二十三年(1934)影印本流行于世。

猜你喜欢

  • 郑长者书

    一卷。原题周无名氏撰,清马国翰辑。《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郑长者》一篇,题下注称“六国时。先韩子,韩子称之。”颜师古为此作注说:“《别录》云,郑人,不知姓名。”《汉志》所录《郑长者》隋唐志都不著录

  • 明朝典汇

    二百卷。明徐学聚(详见《历朝顒鉴》)撰。学聚乃万历进士,曾以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后赠副都御史,本为官宦中人,集载朝廷内外典章史实自有诸多便利。学聚取材于《实录》及稗乘,集录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及至穆宗

  • 石经阁金石跋文

    一卷。清冯登府撰。冯登府(?-1840),字云伯,又字柳东,浙江嘉兴人。嘉庆二十五年(1820)进士。官至翰林院庶吉士。书中收录金石跋文,共四十七篇。书末附天一阁事六则。其篇幅比钱大昕《潜研堂金石题跋

  • 恒轩集

    六卷。明韩经撰。韩经,字本常,号恒轩,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生卒年不详)。宋太尉韩琦之12世孙。经以行谊称于乡里,朝廷屡征不出仕,惟家居教授课徒至终。著有《恒轩集》。此集为其子韩阳所编。凡六卷,古

  • 祝子罪知

    七卷。明祝允明(详见《浮物》条)撰。此书是作者论古之言论。举例有五种,一为举,是是也;一为刺,非非也;一为说,原是非之故也;一为演,布反复之情也;一为系,述古作以证斯文也。卷一至卷三皆评论人物;卷四评

  • 太公兵法

    一卷。旧本题周吕望撰。此书首见于《隋书·经籍志》著录,为二卷。考此书内容,首列“天阵”、“地阵”、“人阵”之名,其说出《六韬》。而“风”、“云”、“日”、“星”等占,皆以七言诗句为歌诀。可知书出《六韬

  • 陆丰县志

    十二卷。清王之正修,沈展才纂。王之正,顺天通州(今北京市通县)人,乾隆九年(1744)任知县。陆丰旧属海丰,雍正九年(1731)分县后土田如故,山川犹昔,星野、气候、土物之产,旧志虽已载,而建置沿革,

  • 荛圃藏书题识续录

    四卷,杂著一卷。清黄丕烈撰,由王大隆辑出。王大隆,字欣夫,(1901-1966)浙江秀水人,文献学家,曾任复旦大学教授。其时寄居吴县,鉴于江阴缪荃孙所辑《士礼居藏书题跋记》仅从聊城杨绍和(约1830-

  • 书蔡传附释

    一卷。清丁晏撰。乾隆中叶以后,清代学者普遍重汉学而轻宋学,对于南宋蔡沈的《书集传》十分冷落,不过不少学者仍袭用蔡沈之语而不自知。此书则对于蔡沈的《书集传》中解释较好者,全部标了出来,比如《舜典》,今文

  • 翻译忠经

    一卷。清孟保译撰,其生卒年不详。孟保,字辅之,号定轩,汉军镇黄旗人。历官三等侍卫,新疆巴里坤领队大臣,大里寺卿。《中经》汉本,相传汉马融撰,郑康成注,明张溥辑《汉魏六朝文集》,以此列之融集中。体裁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