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妙法莲华经疏

妙法莲华经疏

一卷。宋代竺道生(355-434)撰。道生,一般称为生公。本姓魏,钜鹿(今河北省钜鹿县)人,寓居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自幼颖悟聪慧,依竺法汰出家为僧,随师姓竺。是我国晋宋间的义学高僧。他有过目能诵之惊人记忆力和创造力,十五岁便登讲座。受具足戒之年,便以“善于接诱”见重当世。中年游学。晋安帝隆安中(397-401)入庐山,后赴长安闻业鸠摩罗什,成为罗什门下“四圣”、“十哲”之一。后入建康(今南京)青园寺著书弘教,提出一阐提人皆得成佛主张,因旧学大众以为此主张背经叛道,遂把他摈出僧众。转而入虎丘山,传说他曾聚石为徒,宣讲《涅槃》经,说到阐提有佛性,群石皆为点头。元嘉七年(430)再入庐山,直至元嘉十一年(434)于讲座旁坐而圆寂。道生一生勤勉,于群经众论普遍钻研,著述很多。见诸记载的有《维摩》、《法华》、《泥洹》、《小品》、《法华经疏》传存二卷,《维摩经疏》《出三藏记集》、《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净名经关中释抄》、《涅槃三十六问》仅存《答王卫军书》一首。《妙法莲华经疏》。已佚的有《善不受披义》、《顿悟成佛义》、《二谛论》、《佛性当有论》、《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应有缘论》等。道生奉高僧竺法汰,鸠摩罗什受业学成。其主要学说是融会般若空观和涅槃佛性说的精义而成一家之言。论证并提出了众生皆有佛性说,顿悟成佛说。他还把释迦如来一代的教法分为善净、方便,真实、无余四种法轮,故有“生公四轮”之称。《妙法莲华经疏》是对《妙法莲华经》所作的释文经疏。《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据说,法华经是诸佛秘藏,盖佛将入涅槃前三月,于清净众中演说此经,明唯一佛性。决定成佛、乃举手低头,皆成佛道,无复二乘三乘之别。道生依据该经这一主要思想,解经释义,阐述法华经宗旨。其所作的解释世皆实焉。其文通意顺。是现存中外文,凡十几部法华经疏中比较好的一部,是研究中国佛教经籍,特别是研究天台宗的佛学观点、主张所必不可少的参考书。现常见流行版本是续藏经本。

猜你喜欢

  • 六妙门

    一卷。隋代释智撰。智生平事迹详见《维摩诘所说经文疏》条。《六妙门》即是数随止观远净六门,也就是五停心观中的数息法门。不定既指本文。按其解释“谓:隋其根性,六门互修,渐顿迭进,取益为断,故名不定也”。卷

  • 语录

    十九卷。清世宗(1678-1735)御撰。世宗,姓爱新觉罗,字胤祯。清代皇帝,年号雍正。1722至1735年在位。清圣祖即康熙第四子,初封为雍亲王。世宗雍正皇帝对佛教怀有特殊的感情,他推崇佛教的目的旨

  • 三苏文范

    十八卷。旧本题明杨慎(1487-1559)编。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六年(1511)进士,授翰林修撰,曾充经筵讲官,又召为翰林学士。然此书所收皆近于科举之文,不似杨慎所作。此书有《四库全

  • 刘太史集

    二卷。清刘可毅(1856-1900)撰。刘可毅原名毓麟,字葆真。江苏武进人。光绪进士。散馆授编修。学识渊博,博考诸史,循流讨源,有始有终。尤其熟悉中兴兵事。被黄体芳称谓刘越石、陈同甫一流人物。此集凡二

  • 忠义录

    ①十四卷。明王蓂(生卒不详)撰。王蓂,字时祯,金溪(今江西省金溪县)人,明景泰二年(1451)进士,官至浙江按察使。《忠义录》从历代史传搜罗有关忠义事迹,分类编排而成,以伯夷以下597人为上,张良以下

  • 刘子

    十卷。又名《新论》、《刘子新论》、《流子》、《德言》等。关于此书的作者,历代众说纷纭,迄今尚无定论。有的认为是梁东莞(属今山东沂水)刘勰撰;有的说是北齐阜城(属今河北冀州)刘昼撰。也有人主张作者是汉刘

  • 周广庵全集

    三十八卷。清周金然(约1687前后在世)撰。金然,字广庵,上海人,生卒年不详。康熙三十一年(1692)进士,官至司经局洗马。著有《周广庵全集》。此集为《周金然全集》。共三十八卷。由七部分组成。包括《饮

  • 春秋笺例

    三十卷。首一卷。清赵仪吉(1751-?)撰。仪吉字彦南,一字雪帘,奉新(今江西奉新)人。困于诸生三十年,年五十七始中乡试副榜,为贡生。与族弟敬襄并以经术根柢之学闻于时。壮年喜游学,足迹半天下。嘉庆十九

  • 礼记恒解

    四十九卷。清刘沅(1768——1855)撰。沅,字止唐,号槐轩,四川双流(今四川双流县)人。著有《易经·书经·周官·仪礼·礼记·春秋恒解》、《史存》、《明良志略》、《槐轩杂著》等二十余种,合称《槐轩全

  • 东洲草堂金石跋

    五卷。清何绍基撰。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晚号媛叟,道州(今湖南道县)人。诗人、书法家。道光乙未乡试第一,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四川学政。通经史、小学。论诗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