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太和县志

太和县志

①七卷。明刘修,陈琯纂。刘,字逊山,直隶清苑人,举人,明隆庆六年(1572)来知太和县事。陈琯,太和县训导。刘来任知县,以太和旧未有志,惧文献久而无征,于是创议纂辑,延陈琯主其事,始事于万历二年春,阅三月而志成。此志都为七卷,卷一为舆胜志;卷二为食货志;卷三为建置志;卷四为历官志;卷五为人物志;卷六为礼制志;卷七为艺文志。又于各志之下,别分子目,总其目凡六十有七。此志大抵采辑中都颍州诸志,参考耆旧私录汇辑而成。虽仓卒成篇,时仅三月,又事属草创,无所因袭,然体例粗备。此志征引各书,皆一一标其出处,礼制一门,颇有实录,远胜于明季诸志。有明万历二年(1574)刻本。②八卷。清陈大纶修,吴溢、丁亮纂。陈大纶,字理仲,河北定兴人,选贡,官文林郎,清顺治十四年来任太和县知县。丁亮,太和县训导。顺治十六年七月(1659),县令陈大纶请续修县志,延训导丁亮任总纂,学博吴溢参酌体例,阅月而告竣。此志仿纲目之体,纪一事,载一名,以提纲大书之,其下用双行详记其事之始末,甚得纲目体遗意。其引用书史颇为宏富,远稽《汉书》诸列传,近探《会典》之史籍。于县邑之建置,有兴有废,废者图中留其故址,在清初志书中,尚不多见。有清顺治十六年(1659)刻本、抄本。③八卷。清成兆豫修,吴中最、洪朝元纂。成兆豫,字悦岭,山东济南人,雍正年间拔贡,乾隆十四年(1749)来知太和县事。太和县志,始于明万历二年(1574),为县令刘所创修,历八十余年,至清顺治十六年(1659),县令陈大纶,乃重加纂辑,此志距顺治陈大纶志已越百余年。成兆豫来任知县,适颍州知州王敛福创修郡志,征文献于属县,成兆豫与邑人共议重修县志,延吴中最等主其事,未及半年,于乾隆十六年而全志告竣。此志八卷,分元亨利贞四集,大抵因循陈志,鲜所更易。全志体例,一归简净,痛扫繁芜,然仓成书,未免失之简陋。有清乾隆十六年(1751)刻本。

猜你喜欢

  • 梅仙观记

    一卷。宋杨智远(生卒年不详)撰。杨智远,丰城(今属江西丰城)梅山仙坛观道士,撰有《梅仙观记》。传说西汉末年有位叫梅福的,曾修道炼丹,飞举成仙。后人称其为梅仙,并于其成仙处修建宫观以祭祀,其观名为梅仙观

  • 大学古文参疑

    一卷。明刘宗周(1578一1645)撰。宗周字起东,号念台,称蕺山先生,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明哲学家。其学提倡“诚敬”、“慎独”,著有《刘子全书》。是书就高攀龙所定本,次“诚意”一章于知本之下。但是

  • 孝义县志

    ①二十卷。清邓必安修,邓常纂。邓必安字东山,江西南丰县人。乾隆九年(1744)举人,三十三年(1768)任孝义县知县。邓掌孝义时,居心仁厚,莅政严明,修学宫,设书院。按孝义志,创于明嘉靖间邑人张冕,四

  • 十三经古注

    又名《永怀堂古注十三经》。二百九十一卷。明金蟠、葛鼐、葛鼒同校,三人均为东吴(今浙江鄞县)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此书汇集儒家十三部经典《周易》、《诗》、《尚书》、《礼记》、《周礼》、《仪礼》、《春秋

  • 易传灯

    四卷。宋徐总干撰。是书《宋志》及诸家书目俱不著录,朱氏《经义考》亦不载其名。此本采自《永乐大典》,后李氏刻入《函海》而佚其名。归安陆氏《藏书志》依序题曰徐总干。总干乃官名,而非人名,今姑仍之。徐氏子子

  • 章邱县乡土志

    二卷。清杨学渊修,李洪钰等纂。杨学渊,光绪三十三年(1907)任章邱县知县。杨学渊掌章邱县后,即设局修志,乃延李洪钰、高钟璐总其事,多人参修,历数月而告竣。《章邱县乡土志》光绪三十三年石印本。此志时代

  • 契丹国志

    二十七卷。旧题南宋叶隆礼撰。隆礼字士则,号渔林,嘉兴(今属浙江)人。淳琇七年(1247)进士,历官建康府西厅通判,国子监簿。此书所附进书表题“淳熙七年三朋秘书丞叶隆礼上”,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认为是

  • 读史集

    四卷。明杨以任编撰。以任字维节、江西瑞金人,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官至国子监博士,生卒年不详。该书将历代史书中“可快可恨及有胆有识”的内容,按“快”、“恨”、“胆”、“识”四类编为四集,附有评语

  • 荀子补注

    ①一卷。清刘台拱(见《论语骈枝》条)撰。是书为校勘《荀子》补正杨倞、汪中之作。仅九十六节,续十六节,大体精审。如谓《劝学》篇,“于越”作“干越”,“群焉”作“群居”。《君道》篇,“论德而定次”,“论”

  • 三事溯真

    一卷。明李豫亨(详见《推篷寤语》条)撰。李豫亨于卷首言:“有生所必资者有三事:寒欲衣,饥欲食,蔽风雨欲居,此通古今无贵贱一也。上古崇质任朴,民生易足,及其后古意寝亡。情动于欲,而泰侈生焉。于是始舍其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