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大雪山房文稿初集

大雪山房文稿初集

四卷。《二集》四卷。《言事》一卷。清恽敬(1757-1817)撰。恽敬,字子居,号简堂,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乾隆四十八年(1783)举人。初官教习,历官富阳、新喻、瑞金等县知县,擢南昌府同知。恽敬早年致力于考据、骈文之学。后受桐城派影响,又工古文,与张惠言同为“阳湖派”创始人。其文推崇孔孟之道,宣扬“性”“命”之说。所作《三代因革论》,虽言“三代之治”有因有革,但又认为“伦物之纪,名实之效,等威之辨”永世不变。和张惠言的思想倾向大致相同。恽敬的古文内容庞杂,以史论、考据、诗文序、游记、书札等为主。语言取法于六经、史汉、旁及诸子杂书,而且在“散行中时时间以八字骈语”。吴德旋评其文说:“先生之治古文,得力于韩非、李斯、与苏明允相上下,近法家言。”“先生于阴阳、名、法、儒、墨、道德之书,既无所不读,又兼通禅理。”(《恽子居先生行状》)他的文章笔势纵放,风格峻峭,气派开阔,有阳刚之美。撰有《三代因革论》、《辨微论》、《谢南冈小传》、《西楚都彭城论》、《答伊杨州书》、《游翠微峰记》、《游庐山记》等名篇。著有《大雪山房文稿》。是编乃其所作杂文,皆恽敬手自编定。有初集四卷、二集四卷、言事一卷。前有自序及通例二十五则,以明撰述,及所以去取之旨。总目后又列编年目录。初集始于嘉庆元年(1796),迄于十六年(1811)。凡文一百六十篇。二集始于十七年(1812),终于二十一年(1816),凡文九十六篇,按年分隶,可作年谱读。嘉庆二十一年(1816)曾刻于广州,版藏故里,毁于咸丰十年(1860)。同治二年(1863)其侄恽世临重刻于楚南,即此本。卷端有《吴德旋行状》述恽敬之言曰:“吾学非汉非宋,不主故常,故其说经之文,能发前人所未发。”然观其文,善于叙事,而短于说经。虽尝与张惠言商榷经义,而精研未深。张之洞《书目答问》,将其列为阳湖派古文家,而未许其于经师占一席,是非苛论。所作散文皆雄骏高古,奇气纵模。自序谓归功于游览。殆所谓以江山万里之助,畅其才,宜其一新壁垒,足与桐城文派齐驱并驾。是书有同治二年(1863)刊本。

猜你喜欢

  • 画学秘诀

    一卷。旧本题为王维撰。王维生平已有著录。王维以诗享名于开元、天宝间,其书、画各尽其妙,为当时名流大家。相传王维所做《山水论》、《山水诀》,都是画工口诀,但王缙所编的《王维集》,却不见此篇。况且该书始著

  • 警世奇观

    十八帙(残)。目录下题“古闽龙钟道人汇辑,豫金呵呵道人校阅”。封面题“博古斋评点小说”。编选者不知何人。话本小说选集,目有十八帙,残本存第一、二、三、四、六、九、十、十一、十二帙。坊刻小本博古斋编订的

  • 读尚书记

    不分卷。清范泰衡撰。范泰衡字宗山,四川隆昌人,道光甲午科举人,官万县训导。在此书卷末,范泰衡“自记”云:“前同治七年春出都,行六日捻氛阻道,避居景州数月。曾记《读尚书今文》。及至凤阳,读《易》六年。归

  • 见素文集

    二十八卷。《奏疏》七卷。《续集》十二卷。明林俊(1452-1527)撰。林俊,字待用,号见素,莆田(今属福建)人。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李东阳亟称之,谓其“当以文名世”,官至刑部尚书。林俊为官清

  • 绣菊斋题画剩稿

    一卷。《遗画题辞》二卷。清司马梅(生卒年不详)撰。司马梅,字梦素,江苏江宁人,青县知县司马庠之女,孔宪彝之妻。清代诗人。此书与朱玙《小莲花室遗稿》合刻一起。仅存《秋海棠》诗一首,与《瓶中桃花》跋一首。

  • 光绪会计表

    四卷。清刘岳云撰。刘岳云,江苏宝应人。光绪进士。官户部主事,江西司员外郎。是书为光绪中刘岳云任官户部时所作。书前有其自序和王文韶序。是书依据各该管所造之册,将部库出入及各省出入的数字列出总表,并附注出

  • 集千家注杜诗

    二十卷。作者不详。是书卷首载王洙、王安石、胡宗愈、蔡梦弼等四家序言。书中所采之注不过百家,但为了夸耀繁富,故虚称千家,与事实大不相符。其诗句、篇后之评论,皆为刘辰翁之语。《四库全书》编辑者怀疑此书为高

  • 音学秘书

    四卷。清涂谦撰。谦字德薮,江西奉新人。是编纂次:曰察点画、曰辨平仄、曰按解义、曰择字母、曰分阴阳、曰审呼吸、曰安清浊、曰正九音、曰订宫商、曰依韵谱、曰讲收闭、曰详反切、曰除双声、曰去叠韵、曰广切法、曰

  • 对制谈经

    十五卷。明杜泾(生卒年不详)编。杜泾西安(今属陕西省)人。本书成于万历二十二年。分列十五门,可供制科之用。

  • 都下赠僧诗

    一卷。明杨循吉(1458-1546)撰。杨循吉,字君谦,自号南峰山人。吴县(今属江苏)人。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授礼部主事。后乞病归。详见(《苏州府纂修识异》)。循吉好与僧人交往。明成化二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