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唐登科记考

唐登科记考

三十卷。清徐松撰。徐松(1781-1848),字星伯,直隶大兴(今属北京市)人。嘉庆年间进士,任《全唐文》馆提调兼总纂,后由翰林院编修擢湖南学政、潼商兵备道,因事谪戍伊犁,赦还后复官内阁中书、陕西榆林知府。博览群书,精于史学,尤长于地理之学。著述有《西域水道记》、《新疆识略》、《唐两京城坊考》、《唐登科记考》等,又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宋会要》三百六十六卷,为传世的《宋会要辑稿》。科举制兴于隋,盛于唐,初有进士题名录,记录同榜者姓名、郡望、行第等,以为纪念。随后,就此原始记录加以扩充、整理、分卷,成为“登科记”专书。这类专书,先是私人著述,唐宣宗时由于执政的爱好与提倡,便出现了官书。大中十年(856),郑颢始奉敕编呈《诸家科目记》十三卷,宣宗阅后下令逐年编录。有唐一代,“登科记”一类的著述,据徐松在该书《例言》中所考,“不下十余家,见于《新唐书·艺文志》者,惟三家而已”。其崔氏《唐显庆登科记》五卷,所载自唐初至五代后周显德年间,已非原书。姚康《科第录》十六卷,自武德至长庆二年为十一卷,其后又被续补自长庆三年至天珰丙寅(906)。李奕《唐登科记》二卷,至宋散失,仅存《登科记序》一篇。这些著述,南宋洪适重加编集,为《唐登科记》十五卷。至元代以后,这类著述日渐散佚,仅《文献通考》卷二九、卷三十中保存有“唐登科记总目”、“五代登科记总目”。徐松即以此为纲,从大量文献资料中辑录纂集成该书,时在道光十八年(1838)。该书前二十六卷,编年载录自唐高祖武德元年(618)至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科举沿革大事、知贡举者姓名、各科录取人数及可考者姓名、试题与对策原文。每项资料,均注出处。卷二十七附考,按科著录年代不详的人物:进士科六百九十三人,明经科二百五十六人,制科七十六人,总计一千零二十五人,以大致年代为序。最后三卷为别录,辑录有关唐五代科举掌故、议论、诗文等文献资料。该书取材广泛,史籍、方志、类书、文集、笔记、碑志,汇辑唐五代有关科举的各种资料为一书。对于某些问题的考订翔实,加有按语。该书可视为是有关唐五代科举问题的一部系统的工具书,最初由王先谦于光绪十四年(1888)编入《南菁书院丛书》刊行。1941年,岑仲勉著《登科记考订补》,收入《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十一本。1984年,中华书局以《南菁书院丛书》本为底本,参以岑仲勉订补,出版了校点本,分三册。

猜你喜欢

  • 阴符经考异

    一卷。南宋朱熹(详见《周易本义》)撰。《阴符经考异》,又称《黄帝阴符经注解》。唐代有两种《阴符经》注本(李筌《阴符经集注》和张果《阴符经注》)流传于宋,引起宋儒研究《阴符经》者聚讼纷争,争论焦点就是《

  • 健松斋集

    二十四卷。《续集》十卷。清方象瑛(1632-?)撰。方象瑛,字渭仁,遂安(今浙江淳安)人,生卒年不详。方象瑛幼即天资颖异,九岁能诗,十岁作《远山净赋》,令见者惊异。康熙六年(1667)进士,授内阁中书

  • 春秋左传典略

    十二卷。明陈许廷撰。许廷字灵茂,海盐(今浙江海盐)人。万历诸生,以荐授兵部司务。该书按《春秋》十二公顺序,每公一卷,摘录《左传》中的语句,加以考核,繁征博引,证以他书,不专主于疏通经义。该书体例芜杂,

  • 别雅类

    五卷。不著撰人姓氏,亦无刊刻年月,撰人及撰作刊刻时间皆无考。卷首叙曰:乡先辈吴山夫先生《别雅》五卷,刻于程氏。典核详赡不待赘,惟以韵编,未订类次,逊志之士读而惜之。溽暑多暇,泚笔类分,仍为五卷云云。其

  • 恩县志

    六卷。明孙居相修,雷金声纂。孙居相字拱扬,山西沁水县人,进士出身,万历二十一年(1593)任恩县知县。万历年间孙居相莅任后,见文献轶缺,就征集诸学博士考绘图史,请雷金声为主纂,采探故实,益旧裒新,遂成

  • 谦光堂诗集

    八卷。明朱弥钳(约1506前后在世)撰。朱弥钳号秋江翁,(生卒年不详)。唐庄王址址次子。初封文城王。后以子宇温嗣封唐王,朱弥钳亦追封唐王,谥曰恭。《明史》唐王传称其有学行,孝友笃至。著有《谦光堂诗集》

  • 易象集解

    十卷。清黄守平著。黄守平字星阶,号茝田,山东即墨人,道光十八年(1838)岁贡。此书为象数派易学专著,以明易象为主。书中所引多为汉晋及清代各家之说,并融会贯通,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因此所引不免有不能悉

  • 经外杂钞

    二卷。南宋魏了翁(1178-1237)撰。魏了翁生平事迹详见《周易要义》。此书主要是杂录诸书,分条节录,而以自己的见解标于其下。书中多有不载诸书全文而节略“云云”之处,又有“如元子心规”之类,还有一条

  • 老子说略

    清张尔岐(详见《仪礼郑注句读》)撰。古来学者对《老子》评品褒贬各随己意,或尊之以为“真经”,或黜之以为邪说。为其作注者,或穿凿附会,或别生枝节,皆失老子明道德之本意。使《老子》一书,如同清水渍蔗而甜,

  • 春秋咫闻钞

    十二卷。清凌扬藻撰。扬藻字誉、钊,自号药洲花农,又号蠡勺,番禺(今属广东省)人。该书是作者研读《春秋》的心得,条录而成,对前人的观点加以辑录,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大抵综合三传,折衷众说。该书有清同治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