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列仙通记

列仙通记

六十卷。清薛大训(生卒年不详)撰。薛大训,字六诂,吴县(今属江苏省)人。撰有《列仙通记》六十卷。《列仙通记》,原名《神仙通鉴》。继刘向《列仙传》之后,曾有葛洪《神仙传》、玉简《疑仙传》等书,记录古来神仙之事,还有以它名著书,记录仙家师承流派及事迹等,多被《道藏》收录(如有《甘水仙源录》等)。薛大训撰此书,就是采摭《道藏》所载神仙故事而成。书中收录神仙故事,始于《黄帝》、次为《穆天子传》、《广黄帝本行记》、《元始上真众仙记》、《老子史略》以及《关尹子》以下八百七十七人事迹。又收《玄天上帝启圣录》、《金莲正宗》、《纯阳神化妙道记》、《六仙外传》、《桓真人升仙记》、《洞天福地记》、《十洲记》、《阎祖师传》、《吴许二真君传》(五代时吴许知证、许知谔二真君)、《群仙总会录》等书。《列仙通记》一书,前有华亭王宗熙、王辰熙二序,并称亲见许旌阳,辰熙又称见潜山司命神,与其兄王宗熙对谈,其言更是怪异无稽。二序都不署年月。据《四库提要》考证,此书先刊于崇祯庚辰年(1640),名为《神仙通鉴》,卷数与今本相符;清代版毁重刊,改为《列仙通记》。此书搜罗广博,实有助于后世学者了解神仙故事的梗概,然其所述诸人,往往时代参错,体例也不明确。此书传本很少,《四库提要》据江苏巡抚采进本,著录于道家类存目。

猜你喜欢

  • 宋元周易解提要

    附易解别录,无卷数。不著撰名氏,前面署有“养素堂纂本”,又有黄叔琳名字的二个私印,可能是黄叔琳所录。黄叔琳,详见《砚北易钞》条。该书大体仿照李鼎祚的《周易集解》之例,只是汇集诸说,不加论断。但是所采录

  • 无住词

    一卷。宋陈与义(1090-1138)撰。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进士出身,任太学博士,累迁兵部员外郎,官至参知政事。才智超群,儿时就能作文,尤长于诗,尝赋墨梅。著有《简斋集》(已著

  • 海内奇观

    十二卷。明杨尔会撰。杨尔会,字圣鲁,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海内奇观》明万历刻本,共十二卷。分为:卷一,序文、凡例、皇明华夷一统图说、嵩岳图说、岱宗图说、华岳图说、衡岳图书、恒岳图说、白岳图说。卷二,

  • 梁溪遗稿

    一卷。宋尤袤(1127-1194)撰。尤袤,字延之,号遂初居士,常州无锡(今江苏无锡市)人。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历太兴令,颇有政绩。迁太常少卿。绍熙初(1190),起知婺州,改太平州。累官给事

  • 周易象辞

    不分卷。附《寻门余论》、《图书辨惑》一卷。清黄宗炎(1616-1686)撰。黄宗炎,浙江余姚人,字晦木。宗炎说《易》力辟陈抟之学。故其解释爻象,皆以易理为主。如释坤彖曰:“乾既大矣,坤能配乎乾而与之齐

  • 性影集

    八卷。清王时宪(约1723年前后在世)撰。时宪字若干,号禊亭。江苏太仓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由宜兴教谕改翰林院庶吉士。本编凡八集,一集一卷。分别名为《水边林下稿》、《桐溪稿》、《无隐林稿》

  • 春秋集注

    十一卷。纲领一卷。张洽(1161-1227)撰。张洽字元德,清江(今属江西)人,宋代著名经学家。张洽曾在朱熹门下研习六经传注,皆能究其指归。嘉定进士,历任袁州司理参军、知永新县、池州通判,皆有善政,官

  • 王制订

    一卷。廖平(详见《分撰两戴记章句凡例》)撰。廖平造臆说经,于学术见解独特,曾被四川学政弹劾而罢官。廖平作《王制订》,将《王制》经文,约略类次,有顶格者,大抵以之为纲,有低一格或二格者,以之为目,而经文

  • 启札云锦裳

    八卷。不著撰者姓名。其时代亦不详。此书以书札泛词分类编次。门目猥杂,字句庸腐。实为俗陋之作。

  • 春秋比事参义

    ① 一卷。清潘相(详见《周易尊翼》)撰。清代桐城派古文大师方苞曾撰《春秋比事》,起于王室伐救,终于阙文,共八十五目,事同而书法互异之处加以条例。潘相受北宋学者张载启发,认为《孟子》多与《春秋》相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