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净土圣贤录

净土圣贤录

九卷。清代居士、学者彭际清,一名彭绍升撰。彭际清生平事迹详见《居士传》辞条。际清乃是“素服儒风,兼修净行”的学者。约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以前,他的侄儿希涑初发愿成际清想编成有关吴修持净土者事迹一书的志愿,际清便为之发凡起例,指导撰述,编成此录。《净土圣贤录》一书,为传记体佛书。全书共分十科:即净土教主第一,录阿弥陀佛;阐教圣众第二,录观世音菩萨等九位圣众(以上第一卷);往生比丘第三,录慧远等二百五十二人,附见慧持等二十四人,共二百七十六人(以上第二至第六卷上半卷);往生比丘尼第四,录慧木等十一人(以上第六卷下半卷);往生人王第五,录乌苌国王一人;往生王臣第六,录七万释种与刘程之等三十三人,附见王仲回等八人,(以上第七卷);往生居士第七,录差摩竭等七十一人,附见沈宏等五人,共七十六人(以上第八卷);往生杂流第八,录张钟馗等十七人;往生女人第九,录书提希夫人等七十九人,附见韦提希的五百侍女;往生物类第十,录鹦鹉等三物(以上第九卷)。引用材料多达一百三十余部,还有僧素风、鹤峰、旅亭等十一人的口述材料。每传之末多注明引文出处,以备学人查对。本传的的特点是:一、一改以前以中国僧人为首,不问净土源流之缺欠,而是注重探本穷源,人物不限东西。所以首标教主阿弥陀佛,以源远渐当世序顺记录。二、本录理论与事迹并录,足以概观传记人物全貌。三、本书采取“庸行”与舍身并录做法,使所收人物类别更为齐全。四、本录以教义为准,凡不合教义之人物,概不收录,更集中地体现了净土宗的人物。五、本录不以一言一事之失,而舍其人物不录,而是“对各人行事以末后为凭,不论既往之失。”六、人、物平等兼收,体现了佛法平等的教义。此录可称得上是以前各种往生传录之大成。此录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参考价值。现见载版本有《清史稿·艺文志》,清乾隆四十八年二林居刊本。

猜你喜欢

  • 宋东莞遗民录

    二卷。清末陈伯陶撰。伯陶字象华,号子励,自号九龙真逸。广东东莞人,光绪十八年(1892年)进士,官至江宁提学使,谥文良。明代袁昌祚有《东莞宋人遗民录》,已佚,仅存序。伯陶考证诸志乘及他书,共得二十余人

  • 老子道德真经

    ①见《老子》。②见王弼《老子注》。

  • 花间集

    十卷。五代后蜀赵崇祚编。赵崇祚字宏基,生卒年不详,事孟昶为卫尉少卿,而不详其里贯。《十国春秋》已无传。蜀有赵崇韬,为中书令廷隐之子,赵崇祚疑即其兄弟行。词体变自唐,而盛行于五代。自宋以后,体制益繁,选

  • 拾遗补艺斋遗书

    五种,七卷。清庄绶甲撰。庄绶甲字卿,庄存与之孙。生卒年不详。以附监生考取州吏目。庄绶甲曾受业于从叔庄述祖,尽通其祖庄存与经学,尤精于《尚书》。遗书所收五种为《尚书考异》三卷、《释书名》一卷、《文抄》一

  • 开有益斋读书志

    六卷。续志 一卷。清朱绪曾撰。朱绪曾(约1796-1866),字述之,上元(今南京)人,目录学家。道光举人,官至知府。平生嗜好读书、藏书,常常撰其大意,作成题记,著作甚多,《开有益斋读书志》是其目录学

  • 历代名臣奏议

    三百五十卷。明永乐十四年(1416)黄淮、杨士奇等奉敕编。黄淮(1367-1449)明浙江永嘉(今温州市)人,字宗豫,洪武进士,授中书舍人。成祖即位,召时称旨,引为顾问。永乐二年(1404),入直文渊

  • 苕西问答

    一卷。清吴学孔(生卒年不详)录。学孔之师罗为赓,生卒年不详,号西溪,南充(今属四川省)人,康熙年间官乌程县知县。为赓以“古小学”命其书室,与门人、徒生讲论其中。学孔以问答形式,录辑其师为赓讲学论学之书

  • 左腴

    三卷。清潘希淦撰。希淦字怀芗,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著有《天文萃要》、《疆域总略》、《六书辨伪》、《前明越献》及此书行于世。此书编首有道光戊申(1848)杜煦序,编末有道光戊申其子尚楫跋,知成于乾隆四

  • 颐奄心言

    一卷。清乔大凯(详见《周易观澜》)撰。本书是大凯笔记,内容多为辩论词句,但甚为拘泥,缺乏变通拓展。

  • 学记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