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冥通记

冥通记

四卷。梁陶弘景(详见《古今刀剑录》)撰。《四库提要》著录此书,题“梁周子良撰”,不确。《冥通记》,原名《周氏冥通记》,又名《周氏玄通记》。此书第一卷有周氏略传,称周氏即周子良,字元和,本河南人,寓居丹阳;南齐明帝建武四年(497)生,年十二即为陶弘景弟子,受经录符图;十九岁时忽通真灵,常在梦中或独自与神仙真人相见,并且密受冥旨;梁武帝天监十五年(516)死,年二十岁。书中以日记形式,载述周子良与神真交往接谈的内容,主要叙述周氏感灵,神真告诫,以及接受经录等事。所记神真有保命府赵丞、保命范帅、茅君兄弟、女仙李飞华等数十人。第一至三卷记有二十四事。第四卷附载通灵诸事目录共七十九条,所记之事甚简,或仅存目录。书末又录“九真玉沥丹方”一条。此书曾引起后世学者的重视,并考证其真伪。余嘉锡撰《四库提要辨证》,据《道藏》中《陶隐居集》所载《进周氏冥通记启》所述周氏事四卷上呈之文,与该篇所附梁武帝答书称“见周氏遗迹真言”、“四卷今留之”等语,证此书“自编撰之始,即为四卷”,而《隋志》、“宋志”分别作一卷、十卷“皆为传写之误,抑或卷帙有分合”,又指明此书为陶弘景所撰,孙星衍《廉石居藏书记》内编有著录,明胡震亨、毛晋合订本署陶弘景撰以为据,说明《四库提要》称周子良撰是后人所改。任继愈、钟肇鹏《道藏提要》作进一步考证,认定此书实为陶弘景所撰,又提其要述之甚详。并注明《宋史·艺文志》于子部小说类著录“周子良《冥通记》四卷”,以辨《四库提要》称“宋志”作十卷之误及《四库提要辨证》未加订正之失。现存明《道藏》(题《周氏冥通记》)本,清《四库提要》据内府藏本,著录于道家类存目。

猜你喜欢

  • 痘证理辨

    一卷,附方一卷。明汪机(生平事迹详见《针灸问对》)撰。此书成于嘉靖元年(1522)。为汪氏感于痘疹流行,害人甚众,于是遍查诸书,欲以救人而著。书中先列诸家治痘方法,后引浙中魏直所著之书《博爱心鉴》中有

  • 吴社编

    一卷。明王稚登(1535-1612)撰。王稚登,字伯谷,一作百谷。长州(今江苏苏州)人。幼年即有文名,善诗文词曲,工书法,嘉靖末年入太学,后召修国史,未行而卒。著有《吴郡丹青志》,《奕史》等。《吴社编

  • 龙学文集

    十六卷。宋祖无择(1006-1085)撰。祖无择,字择之,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进士及第,历官龙图阁学士,知通进银台司。为王安石所忌,谪忠正军节度副使,移知信阳军。祖无择受经于孙明复,而文章则传自穆

  • 虞初新志

    二十卷。清张潮(1605-?)编辑。张潮字山来,号心斋,新安(今安徽歙县)人,清初文学家。以岁贡生官翰林院孔目。喜刻书,曾辑刻有《昭代丛书》、《檀几书丛》,著《花影词》、《心斋聊复集》、《幽梦影》等。

  • 渔洋山人著述

    四十种,二百五十三卷。清王士祯(详见《古欢录》)撰。王士祯著述甚多,仅《四库全书总目》就收著录及存目书达二十六种。《渔洋山人著述》收王士祯诗集七种、诗集精华一种、文集一种,杂著十五种、唐人诗选三种、明

  • 读孟子偶记

    一卷。清邱壡(详见《读大学偶记》)撰。所说较《大学》、《中庸》详细,但无精义。邱壡认为两传载有孟子答齐王,一是《诗传》,一是《书传》,又认为第一篇所记伐燕,是齐宣王时的事。第二篇所记伐燕,是齐湣王时的

  • 絜斋家塾书抄

    十二卷。宋袁燮(1144-1224)撰。燮字和叔,号絜斋,两浙路鄞县(今属浙江省)人。南宋经学家、文学家。淳熙辛丑(1181)进士,官至显谟阁学士,卒谥正献。燮少时以名节自期,任礼部侍郎时,曾与史弥远

  • 南雍诫勖浅言

    一卷。明傅新德(生卒年不详)撰。傅新德字元明,又字商盘,定襄(今属山西)人。万历十七年(1589)中进士。官至国子监祭酒,赠礼部右侍郎。此书是任国子监司业署祭酒时训导诸生之文。凡诫言八条,为《淫荡》、

  • 吴越游

    八卷。明王叔承(1537-1601)撰。王叔承,初名光胤,以字行,更字承父,又更字子幻,自号昆仑山人。江苏吴江人。是集凡十卷。前六卷为诗,乃江苏无锡陈以忠所刻。后二卷为杂文,为浙江乌程(今吴兴)范应期

  • 重修博兴县志

    十三卷。清周壬福修,李同纂。周壬福,江苏昭文人,道光二十年(1840)由附贡任博兴知县。李同,掖县人,博兴教谕。博兴县志自康熙六十年(1721)李元伟重修后,距其时已近百年。周壬福掌博兴后,见李元伟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