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仓颉篇

仓颉篇

二卷。近人龙璋辑。《说文解字叙》云:七国之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初兼并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据此可知,李斯所作的《仓颉篇》,乃是秦时省改大篆为小篆用以统一文字的三种范本之一。汉兴,闾里塾师合三者为一,改小篆为隶书,断六十字以为一章,凡五十五章,统称《仓颉篇》,用作儿童识字课本,一直流行到东汉末年。至晋,仍被保存在《三仓》中,唐以后则完全亡佚。故近三百年来小学家无不以搜辑《仓颉篇》为当务之急,清代的孙星衍、任大椿、马国翰、陶方琦、顾震福等均有所得,辑而成编。是编为龙氏从《玉篇》、《一切经音义》、《文选李善注》诸书辑录出的,吸收了前人的长处,校订了前人的讹误,可谓后来居上。是书见于龙氏《小学搜佚》(上编)。本世纪以来,各地考古发现许多汉简,时有《仓颉篇》。有一支简为首章前一部分,凡四十字:“仓颉作书,以教后嗣。幼子承诏,谨慎敬戒。勉力风诵,昼夜勿置。苟辑成史,计会辨治。超等轶群,出元别异。”由此可知:《仓颉篇》原是四言成句,二句一韵,内容夹叙夹议,与《急就篇》性质相似。现在颇有必要根据这些考古资料,在前人的七个辑本的基础上,采长补短,把《三仓》及其注解分开,作出一个更好的辑本。

猜你喜欢

  • 南宋文范

    七十卷。《外编》四卷。清庄仲方(1780-1857)选编。庄仲方字芝阶,秀水(浙江嘉兴市)人。嘉庆举人。官内阁中书。著有《映雪楼文稿》、《碧血录》。编有《南宋文范》、《金文雅》等。此集为宋代诗文总集。

  • 韩非子识误

    三卷。清顾广圻(1770-1839)撰。顾广圻,字千里,号涧,江苏元和(今江苏苏州市)人。顾广圻颖敏博学,精通经学小学,善于校书,有《说文校议辨疑》、《韩非子识误》等。顾广圻在得到述古堂影钞《韩非子》

  • 四书纂言

    ① 无卷数,清王士陵撰。王士陵详《易经纂言》条。该书以《四书大全》为蓝本,杂采各种四书讲章而成书。先儒之说列于前,近人之说列于后,亦间以己说。② 四十卷。清宋翔凤(详见《论语郑注》)撰。是书翔凤自记意

  • 鬼谷子

    又名《玄微子》,一卷。旧本题鬼谷子(生卒年不详)撰。鬼谷子姓名、里居不详,战国时隐颍川阳城之鬼谷,故以为号。《史记·苏秦传》云:“苏秦东师事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刘向、班固整理古籍,并未著录《鬼谷

  • 遂昌杂录

    一卷。元郑元祐(1292-1364)撰。郑元祐字明德,本遂昌(今浙江遂昌)人,后徙钱塘(杭州)。至正丁酉,除平江路儒学教授,后擢浙江儒学提举,卒于官。他右臂脱臼,以左手写楷书自名尚左生。除此书外,还著

  • 诗音表

    一卷。清代钱坫(1744-1806)撰。坫字献之,号十兰,又号篆秋,大昕之侄。江苏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人。乾隆三十九年(1774)副贡生。官陕西州乾州直隶州州判。坫精通训诂,深于《说文》,学问与大昕

  • 程氏考古编

    十卷。见《考古编》。

  • 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

    十卷。清刘逢禄(详见《尚书今古文集解》)撰。刘逢禄是清代著名今文经学家庄存与的外孙。庄存与治《公羊春秋》,著有《春秋正辞》,兼采众家,而以《公羊传》为主。刘逢禄受庄存与的影响,精通《春秋公羊传》,撰成

  • 倭情屯田议

    一卷。原题赵士桢纂,南汇吴省兰辑、德清车宸英校。据此书赵氏原《跋》,是书为备倭之作。其时此类书甚多,尤以郑若曾《筹海图编》为详。但郑氏书成于明世宗嘉靖末年,于东北朝鲜之路,似乎阙略,故特表而出之,撰成

  • 国朝练音集

    十二卷。清王辅铭编。王辅铭字诩思,嘉定(今属上海市)人。辑有《国朝练音集》、《练音集补》。王辅铭先辑补翟校《练音集》(翟校,明人,他有感于嘉定之诗篇多有散佚,故编成《练音集》),又采清朝诗人之作,编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