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今古文孝经汇刻十六种

今古文孝经汇刻十六种

十六卷。清王德瑛编。王德瑛,生卒年事迹均不详。汉时《孝经》分《今文孝经》和《古文孝经》。《今文孝经》为汉代著名经学家郑玄所注,《古文孝经》为孔子后裔,汉代经学家孔安国所传。秦始皇为了消灭一切反秦势力,大肆焚毁《诗》、《书》及诸子百家,《孝经》自然也在被焚之列。当时河间人颜芝将《孝经》深藏起来,使之免于被焚。西汉初年,颜芝之子颜贞出示家中所藏《孝经》,凡十八章。后郑玄为此书作注,即为《今文孝经》。鲁恭王坏孔子庙讲堂时,于壁中所得《孝经》,凡二十二章,后孔安国为之作注,即为《古文孝经》。至南朝梁,孔安国所注之《古文孝经》亡佚。至隋秘书监王劭访求得之,并转示刘炫。后人考之王劭所得之《古文孝经》为刘炫伪造。至唐,唐玄宗以《今文孝经》作注,宋邢昺疏。《古文孝经》遂废。《唐会要》载:“开元十年元月,上注《孝经》颁天下及国子学,天宝二年五月,上重注,亦颁天下。”《旧唐书·经籍志》:“《孝经》一卷,玄宗注。”《新唐书·艺文志》:“今上《孝经制旨》一卷,注曰玄宗。”《旧唐书》与《新唐书》所说实为一书。天宝四年九月,玄宗御注《孝经》刻石于太学,因称《石台孝经》。后元行冲为之作疏,宋邢昺即以元行冲疏本为蓝本重修此疏。王德瑛所编《今古文孝经十六种》汇集了汉孔安国至清阮元,历代校注解说《孝经》的好的书籍,它的刊行为治《孝经》者提供了一套系统的资料。《今古文孝经十六种》目录:汉孔安国《孝经传》、宋邢昺《孝经正义》、宋司马光《孝经指解》、宋朱熹《孝经刊误》、元董鼎《孝经大义》、元吴澄《孝经定本》、明项霦《孝经述注》、明黄道周《孝经集传》、《御注孝经》、《御纂孝经集注》、毛奇龄《孝经问》、李光地《孝经全注》、吴隆元《孝经三本管窥》、无名氏《孝经解纷》,任启运《孝经章句》、阮元《孝经义疏》。有清嘉庆道光间刊本行世。

猜你喜欢

  • 博物志

    十卷。晋张华(232-300)撰。张华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县南)人。西晋文学家。张华少孤苦贫穷,曾以牧羊为生。魏末曾任佐著作郎、中书郎等职,入晋后任黄门侍郎。晋武帝与羊祐等共谋伐吴,遭群臣反对

  • 青溪笑

    清蓉鸥漫叟撰。作者约乾隆年间人,生平不详。此书为杂剧集。作者自序称“性爱填词,往往为小乐府。稿甫脱,即为人持去。己未秋客白门,羁邸无聊,取青溪近事之可供谈噱者各填一曲,共成十六曲,总称《青溪笑》。言情

  • 止止堂集

    五卷。明戚继光(1528-1587)撰。戚继光,著有《练兵实纪》。据《千顷堂书目》载,戚继光有《止止堂集》,无卷数。又有《横槊稿》三卷、《愚愚稿》一卷。今此本《横槊稿》亦三卷,《愚愚稿》则多一卷,共为

  • 苏米志林

    三卷。明毛晋(1599~1659)撰。毛晋字子晋,号潜在,常熟(今属江苏)人。明末藏书家,藏收84000余册,多宋元刻本,建汲古阁、目耕楼以储之。曾校刻《十三经》、《十七史》、《津逮秘书》、《六十种曲

  • 象数一原

    六卷。清项名达(1789-1850)撰。项名达原名万准,字步来,号梅侣,仁和(今杭州)人。嘉庆二十一年(1816)举人,道光六年(1826)进士,未赴知县任,退职回乡,专事中算,著有《勾股六术》一卷(

  • 大城县志

    八卷。清张象灿修,刘建等纂。张象灿,陕西咸宁人。举人。康熙八年(1669)任大城知县。刘建,大城人,出身进士。张象灿任大城县知县后,逢康熙十二年(1673)诏谕天下通行修志,其遂将明万历志呈报,遭申斥

  • 洞天清录

    一卷。宋赵希鹄(生卒年不详)撰。赵希鹄,开封(今属河南)人。生平事迹不详。据《宋史·世系表》可知其为宋太祖赵匡胤后人。此书所论皆鉴别古器之事,分古琴辨三十二条,古砚辨十二条,古钟鼎彝器辨二十条,怪石辨

  • 先醒斋笔记

    见《先醒斋广笔记》。

  • 高子遗书

    十二卷。《附录》一卷。明高攀龙(1562-1626)撰。高攀龙,字存之,一字云从,号景逸,无锡人。万历进士,官至左都御史。曾与顾宪成修复东林书院,讲学其中。宪成没后,由他继主讲习,故世称“高、顾”。著

  • 四书集说

    不分卷。清李道南撰。李道南字静斋,江苏甘泉(今江苏扬州)人。官至刑部主事。是书系其家居时所纂,首有序谓“四子书之精微,尽发于朱子之大注、《或问》、《语类》。是本所集,上自程朱语录之微言,下逮元明诸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