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京口三山全志

京口三山全志

十二卷。明许国诚撰。许国诚,正德七年(1512)河东史宗道辑成《京口三山志》十卷。已散逸。后虽有续金山志,而亭寺楼阁,代有兴替,后人诗章,亦未增补。许氏惜其胜景弗彰,文采湮没,遂博采故实,新其图绘,广集诗篇,辑成此书。《京口三山全志》明刻本,共十二卷。首总叙,次诸寺附堂宇,次存旧,次田土,次祠庙,次名贤,次住释,次集诗,次集文,次诗话,次碑考,次杂记,次纪异,次古迹,兹篇考证其详。如谓苏东坡玉带文失,今之玉带为伪。又辨《登金山诗》云,旧谓该诗为梁武帝所作,却又置于宋名胜录中,谬也。其诗实为元文宗作。盖天监中武帝虽幸金山,而七言近疆,始威于唐,齐梁之代未见。综览全篇,似此而正旧误处甚多。文字亦清新,诚为可读之书。

猜你喜欢

  • 说文粹言疏证

    二卷。清潘任(其生平著述未详)撰。潘任常熟(今属江苏)人。是书取《说文》之“粹言”(精粹之语),繁征博引,不废宋儒,进行理道心性之说教。例如:许云“道立于一”,任谓“即《戴记·中庸》云‘其为物不贰’之

  • 二谛章

    三卷。唐代释吉藏撰。吉藏生平事迹详见《华严经游意》辞条。《二谛章》共有七段,第一,明二谛大意,第二,释二谛名;第三,明二谛相;第四,明二谛体;第五,明二谛绝名;第六,明二谛摄法义;第七,明二谛同异义。

  • 草书韵会

    不分卷。金张天锡撰。天锡字君用,号锦溪老人,河中(治河东,即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人。官至机察,善书。陶宗仪《书史会要》称张氏有《草书韵会》行于世,而公私书目及谢启昆《小学考》均未著录,盖久佚矣。《续修

  • 四书辨疑

    十五卷。本不署作者姓名,以书中之语推求,当是元人所为。朱彝尊《经义考》著录撰《四书辨疑》者四家,为胡云峰、陈天祥、陈成甫、孟长文等四人。该书多取元王若虚非诋《四书集注》之语,且据苏天爵《安熙行状》所云

  • 东里全集

    九十七卷。《别集》四卷。明杨士奇(1365-1444)撰。杨士奇,名寓,江西泰和人。曾在湖广各地做塾师多年。建文初被荐入翰林,充编纂官,修《太祖实录》。成祖即位,入内阁典机务,历官至左谕德;成祖北巡,

  • 工部修辑军器则例

    六十卷。清刘权之等奉敕撰。刘权之,清大臣,嘉庆十六年(1811)授体仁阁大学士,管理工部事务。是书于当年七月告成。其卷一至卷八为盔甲作法;卷九为衣帽作法,卷十、卷十一为帐篷作法,卷十二为器械作法,卷十

  • 瑶石山人稿

    十六卷。明黎民表(约1549年前后在世)撰。黎民表,字惟敬,自号瑶石山人。从化(今属广东省)人。生卒年不详。嘉靖十三年(1534年)举人,授翰林院孔目,历吏部司务,官至河南布政使参议。民表好读书,诗与

  • 续观感录

    六卷。明方鹏(详见《昆山人物志》条)撰。书首自序中说:“明初周是修尝作《观感录》,纪古今孝义之事,其书不传,因复为此以续之。凡事迹显著者不录,其人微而事隐,非世所恒见者则录之。欲使愚夫愚妇皆知观感,而

  • 窦氏外科全书

    见《疮疡经验全书》。

  • 甘水仙源录

    十卷。元李道谦(详见《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编撰。《甘水仙源录》,又称《甘泉仙源录》。世人尊老子者言清净、崇佛陀者言寂灭、尚神仙者言养生术;汉张鲁统领道教,虽尊老子为祖师而又教人以符录祈祷之事,四者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