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三阶佛法

三阶佛法

四卷。隋代释信行(540-594)撰。信行,俗姓王,魏郡(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市)人。三阶教的创立者。自小出家为僧,他执意刻求佛法,博涉经论,学而不厌。参佛尽礼尤为僧俗称道,每逢塔像必周行礼拜。后于相州法藏寺舍具足戒,亲执劳役,行头陀苦行,乞食为命。在外任何场合遇见陌生人,无论男女皆行礼拜,四方僧俗登门闻信者,没有一个不恭听其说讲,向他行父师之礼的。由于他刻意用功,善待僧俗,讲经说法,故誉满僧俗耳闻京城。隋开皇初(约581)被召入京。仆射高邀他住真寂寺(即化度寺),又住京师光明,慈门、慧日、弘善等寺。他创立三阶教,把佛教分为一乘三乘。两乘,有普别二法,修两乘为别法,一切普修为普法,更设第一、二、三三阶。经他弘化,使三阶教风行一时。他还撰有《对根起行杂录集》、《三阶位别录集》、《山东诸制众事诸法》,合四十余卷。《三阶佛法》一书,又称《三阶位别集录》、《三阶位别录集》、《三阶集录》。是信行所创三阶教的重要典籍。三阶分为正法,缘法,末法三阶。净土为一乘世界,属第一阶;娑婆为三乘世界,属第二阶;秽土中戒见俱破处于第三阶。第三阶人戒见俱破,为恶众生,信行认为他所处的时代正处于第三阶时代。信奉三阶教,要对根起行,废别法修普法,舍戒行乞。然而,信行所倡的三阶教,与当时流行的佛教主流不相协调,所主教义多与当时风行的佛教教义分歧异别,故为世人所阻隔,至开皇末即遭禁断。唐初又加禁抑。由于,此教屡遭禁断,故《三阶佛法》一书很少流传。日本法隆寺,正仓院圣语藏,京都兴圣寺,尚存有旧写本。另有英国伦敦、法国巴黎所藏敦煌写经本,见载此书部分内容。三阶教为我国隋唐时期思想界上的一别支,佛教宗派史上的独一无二的新教派。《三阶佛法》一书是研究三阶教的第一手资料。现见载版本有日本大屋兰城影印本。

猜你喜欢

  • 心书

    一卷。旧本题汉诸葛亮撰。然考宋以前诸家书目均不见著录,明焦竑《国史经籍志》卷四兵家类著录“孔明《心书》一卷。”其书晚出之证明矣。或云陶宗仪《说郛》作《新书》,至明弘治间关西刘让锓之于木,始改名曰《心书

  • 唐韵辑本

    二卷,唐孙愐撰,清黄奭辑。孙愐生平见“唐韵”。黄氏所辑虽不丰,然与《唐韵》残卷比照分析,颇有助于了解《唐韵》梗概也。是编刊入《汉学堂丛书》,有清道光中甘泉黄氏刊光绪中印本。

  • 周易会通

    ①十四卷。元董真卿(生卒年不详)撰。真卿,字季真,鄱阳(今属江西)人。曾受学于著名经学家胡一桂。该书即本胡一桂的《周易本义附录纂疏》,并广及诸家而成。初名《周易经传集程朱解附录纂注》,从中可看出其体例

  • 楹书隅录

    五卷,续编四卷。清杨绍和撰。杨绍和(约1830-1901),一字勰卿,字彦合,山东聊城人。同治四年(1865)进士,出身官宦之家,清末北方第一藏书家海源阁主人杨以增(1787-1855)之子。杨以增曾

  • 遵义府志

    四十八卷,清平翰创修,黄乐之主修,郑珍、莫友芝纂。平翰,字樾峰,浙江山阴县人,道光年间任遵义知府。黄乐之,顺德人,举人。郑珍(1806-1864),字子伊,晚号紫翁,贵州遵义人,道光五年(1825)恩

  • 经义考补正

    十二卷。清翁方纲(详见《诗附记》)撰。《四库全书总目》把朱彝尊《经义考》列入史部目录类,很不合适。张之洞《书目答问》把它列入经部总义类,较为妥当。方纲本书也是如此。本书虽多补正,但往往有举其细而遗其巨

  • 心庵词存

    四卷。清何兆瀛(1809-1890)撰。兆瀛字通甫,号青耜,江宁(今属江苏)人。道光举人,官至两广盐运使。博闻多识,尤娴习朝章国故,以文章诗酒自娱。著作有《老学后庵文集》、《心庵诗存》等。《心庵词存》

  • 周官识小

    一卷。清沈豫(约1778-1848)撰。沈豫字小敷,号补堂,浙江萧山人。此书为沈氏读《周官》之札记,或申发《周官》之义,或详其故训,大多系抄录他书,无甚新意。不过有时也从经文引发开去,议论政事得失。有

  • 春秋左传读

    不分卷。章炳麟(详见《春秋左传读叙录》)撰。作者承袭乾、嘉汉学传统,熟练地运用前人的文字音韵学研究成果,广泛地对《左传》和周、秦、两汉典籍进行比较研究,在考订、诠释《左传》古字古词、典章名物、微言大义

  • 经济录

    二卷。明张炼(生卒年不详)撰。张炼,字伯纯,武功(今属陕西省)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官至湖广按察司佥事。著有《经济录》、《太乙诗集》等。此书共分上、下二卷,上卷论述捍御西北少数民族之计,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