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历史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1年(咸丰六至十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扩大侵略特权,英国制造“亚罗”号船事件,于1856年10月23日(咸丰六年九月二十五日),武装进犯广州,正式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两广总督叶名琛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英军一度攻入省城。翌年,英国政府任命前加拿大总督额尔金为全权专使,率军扩大侵华战争,同时照会法、美、俄三国政府,提议联合出兵,迫使清政府签订新的不平等条约。法国政府遂以马神甫事件为借口,任命葛罗为全权专使,率军东来,与英国组成侵华联军。美、俄两国政府则派专使同英法密切配合。同年12月29日(十一月十四日),英法联军攻陷广州,俘虏叶名琛(先囚香港,后解印度,一年后死于加尔各答),广东巡抚柏贵投降,英法联军于广州建立傀儡政权。1858年4月(咸丰八年三月),英法公使率领军舰到达大沽口外, 5月20日(四月八日)攻陷大沽炮台,进逼天津,扬言要进犯北京。清政府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赶往天津求和,于6月26、27日(五月十六、十七日),被迫与英法分别签订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沙俄和美国借口“调停有功”,分别在6月13日(五月三日)和6月18日(五月八日),先行胁迫清政府与其签订了中俄、中美《天津条约》。7月初(五月底)英法联军南撤。11月(十月),桂良、花沙纳又在上海与英、法、美三国分别签订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海关税则》。早在5月(四月),沙俄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就以武力胁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中俄《瑗珲条约》,强行割去中国东北大片领土。清廷嫌《天津条约》太苛,意欲“修约”;英法侵略者为了保住并扩大侵略权益,再次挑起战端。1859年(咸丰九年)初,英法分别任命普鲁斯和布尔布隆为新任驻华公使, 6月(五月),英法公使借口到北京与清政府交换《天津条约》批准书,率舰到大沽口外,美使华若翰亦率舰随行。清政府以大沽设防为由,指定各国公使由北塘登陆赴京换约,并不得携带武器。英法公使蓄意挑衅,坚持从大沽沿白河经天津进京。6月25日(五月二十五日),英法联军突然进攻大沽炮台,守军不顾清廷指令,奋起抵抗,击沉击伤敌舰十只,伤毙敌兵四百六十余人,重伤英舰队司令何伯,英法舰队在美舰接应下败退。美使华若翰则按清政府指定路线,由北塘经津入京换约。1860年(咸丰十年)初,英法两国政府增兵扩大侵华战争, 4月下旬(闰三月初)英法联军侵占舟山,随后相继攻陷大连湾和烟台,陈师大沽口外。由于负责天津防卫的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尽撤北塘防务,专守大沽,英法联军遂于8月1日(六月十五日)攻占北塘, 8月21日(七月五日)侵占大沽。8月24日(七月八日)占领天津。清政府急于求和,而英法侵略者却决意侵占北京。9月9、10日(七月二十四日、二十五日),英法联军相继自天津北上,直逼北京。9月22日(八月八日),咸丰皇帝仓皇逃亡热河(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委派恭亲王奕訢为钦差大臣,向侵略者投降议和。10月13日(八月二十九日),英法联军占领安定门,控制了北京。英法联军对北京进行了野蛮的洗劫,特别是对位于西北郊的圆明园劫掠一空后, 纵火烧毁。奕訢在俄使伊格纳切夫居间“斡旋”下,于10月24、25日(九月十一、十二日)分别与英使额尔金、法使葛罗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订立了中英、中法《续增条约》,即《北京条约》。俄使借口“调停有功”,于11月14日(十月二日),胁迫奕訢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11月1、9日(九月十九、二十七日),法军和英军先后撤出北京,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经过这场战争,中外反动派进一步勾结,大大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猜你喜欢

  • 李斯《谏逐客书》

    战国末年,李斯向秦王嬴政提出的停止驱逐客卿(在秦国作官的外国人)的建议。秦始皇十年(公元前237年),韩国苦于秦国的讨伐,乃派水利工程专家郑国做间谍到秦国,修灌溉渠(即郑国渠),令费人工,从而不能向东

  • 外戚、宦官之争

    又称外戚、宦官之祸。东汉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东汉自和帝后,皇帝都是幼年继位,由母后临朝,太后要借助于父兄处理政务,又要用宦官出宣诏命。皇帝长大后,为恢复权力,只有靠宦官发动政变,驱灭外戚,因此

  • 柘皋之战

    宋金间一次重要战役。绍兴十年(1140年)五、六月间金军于顺昌(今安徽阜阳)溃败后,退守开封。南宋赵构秦桧急命诸路宋军撤还。兀术遂会合两河金军与旧部十余万众回师南下淮西,攻占寿春(今安徽寿县)、庐州(

  • 威海卫之役

    中日甲午战争中的重大战役之一。黄海海战之后,李鸿章采取保船避战方针,令北洋舰队集结在威海卫(今威海市)困守。威海卫位于烟台、成山之间,与旅顺遥遥相对,拱卫着渤海门户,是北洋海军的基地之一。日军采取抄后

  • 王薄起义

    隋末农民起义之一。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十月,邹平(今山东邹平)人王薄率先领导农民在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南)起义,自称“知世郎”,又做“无向辽东浪死歌”,避征役者多往归之。起义军活动于齐、济二郡(今山

  • 三饷

    明末额外增加的“辽饷”、“剿饷”、“练饷”三项赋税。自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起,明政府借口向辽东用兵,依万历六年《会计录》全国垦田七百余万顷,按亩加派“辽饷”,每亩加征银三厘五毫。第二年,又每

  • 蒙古国子监

    元代中央教育机构名,掌蒙古文化教育,秩从三品(延祐年间一度为正三品)。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始立。初置司业一员。至元二十九年,依汉人国学例,始置祭酒、司业、监丞诸官。

  • 庄廷案

    清代的文字狱案之一。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浙江湖州富户庄廷刊刻了朱国桢编写的《明史》,又请人增添了明末天启、崇祯两朝事,其中有被清政府认为诋毁满洲的文句, 为人告发。清政府把已死

  • 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约

    见“蒲安臣条约”。

  • 孔甲乱夏

    孔甲是夏朝后期的一个王,夏朝从孔甲时起,因统治阶级的腐朽而开始走向衰亡。《史记·夏本纪》说: “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传说孔甲命人驯龙,龙死而食其肉,觉其味美,复使人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