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徐泗起义

徐泗起义

唐末农民起义。领导者为庞勋。又称桂林戍卒起义。咸通三年(公元862年),唐朝为防御南诏入侵,发徐(今江苏徐州)泗(今江苏盱眙)兵士八百人戍守广西桂林,约定三年替还。至咸通九年,徐泗观察使崔彦曾仍不肯发兵更代。戍兵许佶等怒杀都将,推粮料判官庞勋为首,结队北还。戍兵经湖南,沿江东下,过浙西,达泗州,众至千人。十月,攻克宿州(今安徽宿县), 开仓赈济,农民纷纷归附,兵变终演化为农民起义。庞勋自称兵马留后,为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义军又克彭城(今江苏徐州),囚禁崔彦曾,声威大振。附近农民纷纷投义军。起义军迅速扩至二十万人,据有今鲁南、皖北、苏北广大地区,切断了江淮漕运通道。咸通十年初,唐派大将康承训率义成、魏博等镇兵,合沙陀、吐谷浑、达靼、契苾等部落兵,共十万人,前往镇压。义军奋勇抗击,在丰县(今江苏丰县)重创唐军。继而连战失利。后混入义军的地方土豪和守卫宿州的唐降将张玄稔相继叛变,致使宿州等地接连失守。九月,庞勋率义军万余人在蕲县(今安徽宿县南) 被围,全部壮烈牺牲。十月, 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临淮关)亦被攻破,守将吴迥突围后战死。该起义历时约一年。起义军余部则散处兖、郓、青、齐诸州之间(今山东省境内),后参加了黄巢大起义。

猜你喜欢

  • 九刑

    周代在墨、劓、刖、宫、大辟五刑之外,加流(流放)、赎(以罚金抵罪)、鞭(鞭挞)、杖(杖责)四刑,为九刑。《左传》昭公六年: “周有乱政而作九刑。”近年陕西周原遗址出土的西周中晚期青铜器《训匜》铭文,证

  • 国野制

    西周和春秋时期一种体现社会阶级对立的制度。国和野分别指国都和国都四郊以外的地区。国都及其近郊地区的居民称作“国人”,在“野”的农业生产者则称为“野人”。一般认为,国人是各级贵族及其疏远的宗族成员,也包

  • 平壤战役

    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战役之一。清军于1894年7月(光绪二十年六月)牙山战役后退守平壤。中日双方于8月1日(七月一日)同时宣战。在西太后支持下,李鸿章采取消极抵抗政策,命令清陆军可守则守,不可守则退。牙山

  • 兰台

    (1)官署名。兰台在汉代为殿中收藏图籍之处。因当时以御史中丞掌兰台秘书图籍,故后代魏、晋、宋、齐等朝皆称御史台为兰台。(2)史官代称。东汉班固官至兰台令史,受诏修撰史书,故后世亦称史官为兰台。(3)官

  • 阳平关战役

    宋蒙间一次重要战役。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窝阔台汗命次子阔端经略四川。次年秋,阔端率军数万攻大安军(今陕西宁强大安镇),宋将曹友闻率军迎战于阳 平关(今陕西宁强西北),兵败身死,所部全军

  • 朱仙镇战役

    李自成农民军歼灭明将丁启睿部的战役。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四月,李自成围攻开封,明朝政府急令督师丁启睿出援开封。六月,丁启睿会合左良玉、虎大成、杨德政、方国安及杨文岳军十余万人于朱仙镇(今河南开

  • 史可法抗清

    南明弘光政权建立后,内部斗争激烈,朝政把持在马士英、阮大铖等阉党余孽手中。镇守江北四镇的四个总兵刘泽清、高杰、刘良左、黄得功在大敌当前时,互相争权夺利,彼此仇怨极深。只有兵部尚书史可法督师江北,坚决抗

  • 涞水之战

    涞水义和团伏击清军的一次战斗。1900年5月12日(光绪二十六年四月十四日)直隶涞水县高洛村义和团民联合涿州(今涿县)、易州(今易县)、新城、涞水各县义和团众数百人,进攻本村教会武装,毁教民房屋三十余

  • 围魏救赵

    战国中期齐魏之间的一次战役,亦称齐魏桂陵(今河南长垣西)之战。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庞涓为将,率兵攻打赵国,围邯郸。次年,赵急,向齐求救。齐威王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前往救赵。

  • 首航夷州

    汉魏时期称台湾为夷州。台湾和大陆的民间联系,古已有之。到三国时期,台湾的高山族人民,时常来吴国的会稽郡(治今浙江绍兴)出售细布、斑纹布。大陆人民也常到台湾贸易。黄龙二年(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