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唐代中叶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玄宗天宝年间,政治日趋腐败,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恶性膨胀。李林甫为相,为防止其他汉人入相,兵权委以蕃将,安禄山得以任平卢(治今辽宁朝阳),范阳(治今北京),河东(治今山西太原西南晋源镇)三镇节度使,成为一个握有重兵的边帅。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以奉密旨率兵入朝讨杨国忠之名,起兵范阳,发动叛乱,率范阳、平卢两镇兵及罗、奚、契丹、室韦共十五万,号称二十万人,进军南下。沿途州县官吏或开门出迎,或弃城逃避。叛军在灵昌(今河南滑县西南),渡过黄河,攻下陈留(今河南开封)、荥阳(今河南郑州),又破东都洛阳。天宝十五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国号燕,建元圣武。然后率兵西指,在潼关受到阻击。唐将哥舒翰率临时凑集的十多万军队,出潼关以取洛阳,在灵宝(今河南灵宝)西原,中叛军埋伏,全军覆没,哥舒翰被俘。叛军乘势入潼关,陷西京长安(今陕西西安)。玄宗率杨国忠等随从仓惶西逃,越秦岭而入巴蜀。河北诸郡、河南大部均被叛军所占。至德元年(公元756年)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青铜峡北)继位,尊玄宗为太上皇,组织唐军抵抗,叛军遂不得西进。至德二年,安禄山在洛阳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唐军借得回纥兵,乘机反攻。九月,郭子仪等收复长安,十月,收复洛阳。安庆绪败退邺城(今河南安阳)。时安禄山部将史思明占据魏州(今河北大名),与安庆绪遥相呼应。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率兵六十万,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围攻邺城。史思明率军南下增援。六十万唐军由于指挥不灵,一触即溃。史思明杀安庆绪,留其子史朝义守邺,自回范阳,称大燕皇帝。同年九月,史思明率军南下,陷汴州,克洛阳,中原又入叛军之手。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史朝义杀其父史思明, 自称皇帝,叛军内讧,力量削弱。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代宗继位,唐再借回纥兵,以雍王李适为元帅,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为副,率军攻史朝义。唐军连战连捷,收复东京洛阳及郑、汴等州,进逼河北。史朝义部诸节度使投降唐军。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史朝义逃归范阳,不得入城,自知穷途末路,遂自缢于山林之中。安史叛乱始平。自天宝十四年至广德元年初,安史之乱历时八年,波及中原广大地区,使人民的生命财产蒙受了重大损失,经济遭到极大破坏。唐朝亦由盛而衰,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猜你喜欢

  • 光定猪年新法

    西夏神宗光定二年(1212年)仿照宋朝编敕之制,纂辑的一部敕令汇编。据说因光定二年为党项族之猪年,故名。

  • 开河分水之议

    又称回河之争。宋代神宗、哲宗时对调整黄河河道的争议。庆历八年(公元1049年),黄河在商胡埽(今河南濮阳东北)大决,河水经今河北中南部至乾宁军(今河北青县)入今卫河,由天津入海,形成所谓“北流”。嘉祐

  • 维扬之变

    指南宋朝廷南奔扬州,又自扬州狼狈渡江遁逃避敌一事。赵构重建宋朝后,不敢返回故都开封。遂采纳妥协派汪伯彦、黄潜善建议,于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十月逃往扬州避敌,惶恐失据,委国政于汪、黄,做继续南逃的

  • 贵阳教案

    一名青岩教案,或青岩开州教案。1861年(咸丰十一年)法国天主教主教胡缚理在贵阳横行无忌, “强行”传教,乘紫呢大轿招摇过市,激起官绅民众公愤。贵州巡抚何冠英、提督田兴恕致函全省官吏,要求“无论城乡,

  • 黑山军

    东汉末年的一支农民起义军。在黄巾农民起义的影响下,冀州(治今河北柏乡北)广大农民,于灵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相继起义。各有称号,大者二、三万人,小者六、七千人,总计有百万人之多,统称为“黑山军”。

  • 王二起义

    明末陕北农民起义。天启(公元1621年—1627年)年间,陕北灾荒连年,民不聊生,而明朝政府又严催赋税,人民生活陷入绝境。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陕北澄县饥民在白水县农民王二率领下,以墨涂面,冲进

  • 隋灭陈

    隋朝建立后,杨坚强化中央集权,加强经济、军事实力,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曾命大将长孙览、元景山并为行军元帅,南攻陈朝,因时机不成熟,旋即班师。尔后杨坚不断派兵烧毁陈朝储

  • 晋灭东吴

    咸宁五年(公元279年)西晋发兵二十万,分五路进兵攻吴。东线,杜预从襄阳发兵直捣江陵(今湖北江陵),占领江陵及江南各州郡。建威将军王戎直攻武昌,安东将军王浑出击横江(今安徽和县横江浦),欲攻采石,取建

  • 永宁寺碑

    明初在奴儿干都司修建的寺碑。永乐年间,太监亦失哈在巡视奴儿干都司地方时,在治所特林修建了永宁寺。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在寺旁立了石碑。上刻《敕修奴儿干永宁寺记》。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明

  • 二府

    宋代中书门下与枢密院的合称。为加强皇权专制,宋以掌管全国政务的中书门下(即所谓“中书”或政事堂)为政府,又称东府;以掌管全国军政的枢密院为枢府,又称西府。二者分掌文武二柄而共参最高国务,号为“二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