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诗词百科>石笋行

石笋行

【介绍】:

杜甫上元二年(761)秋在成都作。石笋,圆柱状石柱。成都西门外有二株,一南一北,高丈余,围八、九尺。据《华阳国志·蜀志》载:原是蜀墓志。蜀人当时传说是用以镇海眼的,移动则洪水泛滥。杜甫在诗中对古来的传说给予了否定,推想石笋当是昔时卿相墓表。指出:蒙蔽百姓的世俗之见,犹如小臣之谄媚皇帝,误国乱政,其害无穷。诗以“安得壮士掷天外,使人不疑见本根”作结,表现了杜甫疾恶如仇和反对迷信的鲜明态度。吴瞻泰曰:“绝大议论,忽发在石笋极细事中,使人动心骇目,正不必泥其所指也。横插一段正论,无从捉摸,忽又挽到石笋上去,煞出‘不疑’二字,不惟三疑案收挽明晰,并使小臣一段,莹彻如镜,线索极隐极细,其来无端,其去无迹,下笔真有神也。”(《杜诗提要》卷五)

猜你喜欢

  • 元亮秫

    晋陶渊明为彭泽令,嗜酒,令吏卒将公田全部种秫稻以酿酒,其妻固请种秔以为粮,令以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秔。事见《宋书·陶潜传》。后因以“元亮秫”为咏嗜酒之典。杜牧《许七侍御弃官东归萧洒江南题诗寄赠十韵

  • 池塘七夕

    【介绍】:温庭筠作。一作《初秋》。咏男女七夕欢会事。用烘托手法,以易于触发联想的时间、地点和环境烘托所言,写得朦胧隐约。诗语花团锦簇,表现出诗人在语言运用上注重表现官能感受的特点。整首诗显露出向词演进

  • 九华山诗录

    总集。唐僧应物编。《崇文总目》著录为一卷。九华山是唐时佛教圣地。应物曾居九华山。此集当是应物集时人咏九华山诗而成。其集已佚。

  •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介绍】: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句。云梦泽,古代大泽名,跨长江南北。二句极写洞庭湖浩瀚无际、洪波汹涌的壮阔景象。气势磅礴,格调雄浑,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 游泰山六首

    【介绍】:李白作。题一作《天宝元年四月从故御道上泰山》。李白天宝元年(742)登泰山,写了这组诗。六首诗都是游仙体。第一首写登泰山时的观感,遇玉女求仙未果的遗憾;第二首写经天门遇仙人而不得同游的怅惘;

  • 五马渡江

    西晋惠帝太安年间,京城有童谣曰:“五马游渡江,一马化为龙。”后中原大乱,晋宗室司马氏多沦亡,唯琅玡、汝南、西阳、南顿、彭城五王渡江至建邺,琅玡王在此称帝,建立东晋王朝,是为晋元帝。见《晋书·五行志中》

  • 偶题

    【介绍】:①(全)罗隐作。《罗昭谏集》题作《嘲钟陵妓云英》。《鉴戒录》卷八载:“罗隐秀才傲睨于人,体物讽刺。初,赴举之日,于钟陵筵上,与娼妓云英同席,一纪后,下第又经钟陵,复与云英相见,云英抚掌曰:‘

  • 招北客文

    唐岑参作。当为晚年客蜀之作(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谓“疑大历四年客居成都时作)。全文可分五段。首先从追溯蜀中历史传说写其风俗之陋、气候环境之恶,临末宣称“蜀中不可往,北客归去来兮”!其后按东、西

  • 跋剌

    象声词。形容鸟飞鱼跃等声音。杜甫《漫成》:“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头跳鱼跋剌鸣。”

  • 苌弘血

    典出《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传说苌弘屈死,其血三年后化为碧玉。后用以咏冤魂或青色。郑谷《光化戊午年举公见示省试春草碧色诗偶赋是题》:“苌弘血染新,含露满江滨。”顾况《露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