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历史人物>速不台

速不台

【生卒】:1176—1248

【介绍】:

蒙古兀良哈部人。以质子从成吉思汗为百户。成吉思汗六年,攻金桓州先登。十四年,从攻花刺子模。次年,与哲别追花剌子模国主摩诃末,所历皆无水之地。十七年,又与哲别引兵至太和岭,凿石开道,攻钦察、斡罗思等部。窝阔台汗时,从拖雷攻金。四年,三峰山之战,歼金主力完颜合达军。进围汴京。次年,破汴,尽俘其后妃、宝器。七年,从拔都西征,破斡罗思诸部,又进破马札儿部。闻窝阔台汗卒,班师。拥立贵由汗。


【生卒】:1175——1248

蒙古兀良合部人。初从铁木真为百户。曾领兵攻金桓州(今内蒙古多伦附近),击败灭里吉部。1222年受命与只别征回回国。1223年领兵绕过宽定吉思海(今里海),越太和岭(今高加索山),击败钦察,又深入斡罗思(即俄罗斯),在阿里吉河击败斡罗思联军。1229年窝阔台即位后,围汴京,破蔡州,又随拔都西征,为先锋,征八赤蛮,讨也烈班,攻秃里思哥城,伐怯怜均取胜。1248年去世,追封为河南王,谥忠定。


【生卒】:1176—1248

【介绍】:

蒙古兀良哈部人。以质子从成吉思汗为百户。成吉思汗六年,攻金桓州先登。十四年,从攻花刺子模。次年,与哲别追花剌子模国主摩诃末,所历皆无水之地。十七年,又与哲别引兵至太和岭,凿石开道,攻钦察、斡罗思等部。窝阔台汗时,从拖雷攻金。四年,三峰山之战,歼金主力完颜合达军。进围汴京。次年,破汴,尽俘其后妃、宝器。七年,从拔都西征,破斡罗思诸部,又进破马札儿部。闻窝阔台汗卒,班师。拥立贵由汗。


【生卒】:1175——1248

蒙古兀良合部人。初从铁木真为百户。曾领兵攻金桓州(今内蒙古多伦附近),击败灭里吉部。1222年受命与只别征回回国。1223年领兵绕过宽定吉思海(今里海),越太和岭(今高加索山),击败钦察,又深入斡罗思(即俄罗斯),在阿里吉河击败斡罗思联军。1229年窝阔台即位后,围汴京,破蔡州,又随拔都西征,为先锋,征八赤蛮,讨也烈班,攻秃里思哥城,伐怯怜均取胜。1248年去世,追封为河南王,谥忠定。


【生卒】:1176—1248

【介绍】:

蒙古兀良哈部人。以质子从成吉思汗为百户。成吉思汗六年,攻金桓州先登。十四年,从攻花刺子模。次年,与哲别追花剌子模国主摩诃末,所历皆无水之地。十七年,又与哲别引兵至太和岭,凿石开道,攻钦察、斡罗思等部。窝阔台汗时,从拖雷攻金。四年,三峰山之战,歼金主力完颜合达军。进围汴京。次年,破汴,尽俘其后妃、宝器。七年,从拔都西征,破斡罗思诸部,又进破马札儿部。闻窝阔台汗卒,班师。拥立贵由汗。


猜你喜欢

  • 李重华

    【介绍】:清江苏吴县人,字实君,号玉洲。李寅子。雍正二年进士,官编修。工诗。生平游踪,历巴蜀,过秦、汉、唐之故都,望终南、武关之形胜,登泰山,谒孔林,登临凭吊,发而为诗,颇得江山之助。有《三经附义》、

  • 周孝闵帝元皇后

    【生卒】:?-616名胡摩,鲜卑族。西魏文帝女,嫁宇文觉。觉死,出家为尼。武帝时尊为孝闵皇后。周亡,出宫。大业十二年卒。(。参见《北史》)

  • 任文献

    【介绍】:明山东郯城人,字国光。少颖异,诗赋援笔立就。弘治十五年进士,授监察御史,赴两浙清理军伍。后致仕隐居东庄,日唯吟诵自乐。

  • 曾三异

    【介绍】:宋临江军新淦人,字无疑,号云巢。曾三聘弟。少有诗名,尤尊经学,屡从朱熹问辨。孝宗淳熙中三举乡贡,当补官,不就。尝著《新旧官制通考》及《通释》。部使者荐于朝,授承务郎。理宗端平中,召为秘阁校勘

  • 索诺木

    【生卒】:?—1656【介绍】:清蒙古克什克腾部人,博尔济吉特氏。元太祖二十世孙。天聪八年投清。顺治九年授扎萨克一等台吉。

  • 黄延浩

    【介绍】:五代时吴越人。工画人物,有《明皇吹玉笛》、《五王同幄》、《春园宴会》、《乞巧》等图传于世。

  • 崔铉

    【介绍】:唐博州博陵人,字台硕。崔元略子。敬宗宝历间进士。累官中书舍人、学士承旨。武宗好蹴鞠、角觝,铉切谏,帝褒纳之。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李德裕不和,罢为陕虢观察使。宣宗初封博陵郡公,出为

  • 乙乾归

    【生卒】:445—475【介绍】:北魏代人。乙瓌子。袭父爵。习书疏,好兵法,尚拓拔晃女安乐公主,除驸马都尉。献文帝时为秦州刺史,有惠政。

  • 傅咸

    【生卒】:239-294字长虞,傅玄子。袭父爵,为太子洗马,历司徒长史,上疏建议除奢侈之风。惠帝时,杨骏、汝南王亮相继专权,上书谏骏、亮应节身奉公。累至司隶校尉。性刚劲亮直,疾恶如仇,推贤乐善。元康四

  • 王熙震

    【介绍】:清四川阆中人,字晓岚,一字惕庵。道光二十二年副贡生。历户部主事、员外郎,出为宜昌知府。归后任锦屏书院院长。卒年八十。有《大戴礼记注》、《后汉书义证》、《惕庵读书志》及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