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

344—413

后秦高僧。又译鸠摩逻多、拘摩罗逻多、究摩罗罗陀等,意为“童受”、“童首”、“童寿”、“童子”。原籍天竺,世为国相。其父鸠摩罗炎东越葱岭,至龟兹为国师,娶龟兹王妹生罗什,年7岁,随母出家。9岁以后,与母游学于罽宾(今克什米尔)、月氏、疏勒等国。初学小乘,并旁通婆罗门哲学。后在疏勒始学大乘,精研《中论》、《十二门论》、《百论》等经典。学识渊博,誉贯西域。年20,为龟兹王迎还,广说诸经,四方学者皆师之,西域诸王也跪而听讲经。后母至天竺,自留龟兹。前秦建元十九年(383),苻坚将吕光破龟兹,逼其娶龟兹王女。后同吕光回凉州。在姑臧(治今甘肃武威) 18年,得以通晓汉文。后秦弘始三年(401),为姚兴迎至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待以国师之礼,居于草堂寺(后受兴所赐女,不住僧坊,别立廨舍),辟逍遥园为译坊,任译主,由僧肇、僧叡、道生、道融等八百800余僧人襄助翻译。卒于长安。译出《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妙法莲华经》、《维摩诘所说经》、《阿弥陀经》、《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等经部,以及《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等论部,共74部、384卷。与真谛、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所译经论辞义通明,典丽而不失原意,并首开集体译经之先例。著有《实相论》2卷,对《维摩经》、《金刚经》等进行注释。不仅传播了佛教大乘中观宗思想,成为后世三论宗的渊源,且对成实师、天台宗的创立产生极大影响。

猜你喜欢

  • 䍧牱

    见“牂柯”(1857页)。

  • 杨保显

    后仇池国宗室。略阳清水(今甘肃清水县西北)氐人。后仇池国君主※杨玄子。南朝宋元嘉十六年(439),与弟杨保宗自董亭(一作童亭,今甘肃武山县南)奔北魏。被太武帝封为镇西将军、晋寿公。

  • 释鲁

    契丹遥辇氏部落联盟军事首领。又作室鲁、述鲁。字述澜,又作率懒。姓耶律。玄祖※匀德实第三子,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伯父。迭剌部人。痕德堇可汗时,助辖底(阿保机同族叔父)强行柴册礼,夺取夷离堇(军事首领)要职

  • 临海水土异物志

    见“临海水土志”(1625页)。

  • 秦晋

    明初云南澄江府土官。一作秦普。彝族。洪武十五年(1382)归附,总兵官拟充路南州土官。十七年赴京朝觐,授澄江府路南州(治今路南彝族自治县)同知。建文四年(1402)进京朝贺。永乐元年(1403),奉旨

  • 南蛮记

    见“蛮书”(2272页)。

  • 温敦

    金代女真族姓氏之一。亦作温都、温屯等。来源于部名。散居来流水(今拉林河)以南,匹古敦水(今吉林安图县境古洞河,一说为阿什河东之蜚克图河)以北地区,阿跋斯水(今吉林敦化县北勒福成河)是其聚居中心。金朝建

  • 噶玛噶举派

    藏传佛教教派之一。该派因以康区之噶玛拉顶寺为基地发迹,故名。创始人为塔波拉结(1079—1153)及都松钦巴(1110—1193)。有东西两大根本道场,先期以东部的噶玛拉顶寺为主,后期以前藏之堆隆地区

  • 屈兰

    汉代匈奴部落名。南北匈奴分裂后,隶属北庭。章和元年(公元87年),北匈奴为鲜卑所败,遂与储卑、胡都须等58部20万人、兵8千,至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一带)、五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朔方(治今内蒙

  • 通谟克

    ? —1739清代蒙古王公。喀尔喀札萨克图汗部人。博尔济吉特氏。※达延汗巴图蒙克后裔,墨德卓哩克图子。康熙五十三年(1714)父卒,袭一等台吉,援札萨克。以居地近乌梁海,受命辖之。五十六年(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