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随丁

随丁

蒙古语称“哈木济尔噶”,意为“随从附丁”。清代被指定为蒙古王公贵族私人服役的人。亦属※阿勒巴图的一部分。清顺治时(1644—1661),为示怀柔与笼络,从箭丁中选出部分人充当蒙古王公贵族的随丁,专为主人服役,不编入丁册,不负担官差和官税,不服劳役。随丁又分为随人箭丁和随缺箭丁两种:属于蒙古王公贵族的随丁,对王公贵族终身隶属,世代继承,称“随人箭丁”。康熙三年(1664),规定管旗章京和参领、佐领,亦拨给随丁。但随职去留。任职时拨给,离职时退回。故称“随缺箭丁”。顺治五年(1648),规定蒙古亲王给随丁60名,郡王50名,贝勒40名,贝子35名,公30名,固伦额驸40名,和硕额驸30名,多罗额驸20名。九年(1652),又规定台吉、塔布囊一等者给随丁15名,二等12名,三等8名,四等4名。康熙三年规定管旗章京给4名,参领、佐领共1名。他们或在主人家内当差,或在主人牧场上从事放牧,或在自家牧养主人牲畜,主人可任意驱使随丁为自己劳动,无偿占有其劳动成果。特别是主人经济状况恶化时,几乎全赖随丁养活,乃至逼令其替主人偿还私债。政治地位低于※“箭丁”,无权出任旗佐官员,甚至被主人出卖和馈赠。少数因服役和交纳贡赋有功者,主人可解除随丁义务,编入旗的丁册,恢复一般阿勒巴图身份。

猜你喜欢

  • 灌奴部

    高句骊族5部之一。亦称南部或前部。5部按分布方位,以东、西、南、北、内命部名,其分布区在5部中的内部之南,故名。约有今朝鲜平安道一带地。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征高丽,其部傉萨(比唐都督)高惠贞与

  • 人八分辅国公

    爵名。清代宗室封爵中第八等奉恩辅国公的别称和前称。崇德元年,立※辅国公爵。自此时起至12等封爵施行期间(1636—1747),辅国公一爵,原有入与不入※八分之分。其制以由※入八分镇国公依例降袭辅国公者

  • 帖柳兀图

    见“述律哥图”(1348页)。

  • 牂柯谢

    见“谢龙羽”(2301页)。

  • 戈拉

    独龙语音译,即木锄。见“时而魁”(1068页)。

  • 阿荣

    ?—1333元朝大臣。字存初。蒙古克烈氏。中书右丞※按摊子。幼充武宗宿卫,累官湖南道宣慰副使。督有司治兵守境,以遏广西徭民起事。历迁湖广行省左右司郎中、佥会福院事、吏部尚书。泰定(1324—1328)

  • 头面

    裕固族语称“萨达尔格”。已婚妇女系于发辫、戴在胸前的一种饰物。每副长约1米,宽1厘米,重3000—3500克,由3片组成,前面两片较宽,背后一片稍窄。每片用长方型硬板布牌制成,上有饰物,俗称银牌。每片

  • 绣囊

    壮族传统手工艺品。亦作“箭囊”、“箭服”。流行于各地壮族民间。用土织厚布多层制成长约20厘米、宽约12厘米的长方形挂包,外层用浆糊把多层土布粘在一起,使之厚重结实,再于面上刺绣各种花纹,有的还在沿边镶

  • 卓哩克图珲台吉

    见“策妄阿拉布坦”(2237页)。

  • 小洪那海石人

    发现于新疆昭苏县小洪那海草原,故名。通高230厘米,头部宽35厘米,身宽50厘米。花岗岩质。面东而立,双手置胸前,右手似执碗、杯之类器物,著冠辫发,发辫多至十根,长垂至腰。前胸到腿刻有古民族文字,刻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