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阿里不哥之乱

阿里不哥之乱

蒙古贵族忽必烈、阿里不哥兄弟争夺帝位之战。元宪宗八年(1258),蒙哥汗率军攻宋,由其幼弟阿里不哥留守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翌年,蒙哥卒于军,时忽必烈统兵围鄂州,得阿里不哥争位消息,北归,于中统元年(1260)在开平(后称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即帝位。四月,阿里不哥闻讯,亦纠合部分蒙古贵族于和林西按坦河召开忽里尔台(族众大会),自立为帝,密约关中、陇、蜀等地蒙古将领响应。忽必烈任廉希宪为宣抚使,率汪良臣等平定诸叛将。阿里不哥为忽必烈军所败,奔于乞儿吉思之地,物力、财力十分匮乏,处境窘困。中统二年(1261),阿里不哥率军南犯,与忽必烈所部蒙、汉诸军大战于昔木土脑儿(今蒙古国苏赫巴托省南部),复被击败,退回漠北。次年,阿里不哥发兵攻察合台后王阿鲁忽,在阿力麻里等地大肆杀掠,引起部下不满,随从部众多叛离,又遇连年饥荒,势穷力尽,于至元元年(1264),被迫降忽必烈。后病死。长达4年的战乱始平。

猜你喜欢

  • 永安五铢钱

    拓跋鲜卑所建北魏铜币名。北魏于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下令始铸五铢钱,文曰“太和五铢”。宣武帝元恪永平三年(510)冬,又下令,造五铢钱,史称“永平五铢钱”。但使用范围皆不广,仅限京都洛阳及附近地

  • 可坦买里墓群

    古墓葬。位于今新疆伊宁县南18公里可坦买里村南。海拔700米。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约1公里。有土墩墓200座。其中有10座大型墓,高1—2米,直径20-25米,呈南北方向排列。余俱为小型墓。墓附近

  • 阿帕克霍加麻札

    见“阿帕克和卓墓”(1245页)。

  • 巴颜

    亦作拜颜、巴彦、巴延。满语音译,意为“富裕”、“富翁”。与蒙语“伯颜”同义。可视为一种美称或称号,系于人名之后,表示敬重。享有此称者多具有一定社会地位。清太祖努尔哈赤勋臣额亦都的祖父,被尊为阿凌阿拜颜

  • 博霁

    ?—1708清朝将领。满洲镶白旗人。巴雅拉氏,康熙二十二年(1683),由护卫、銮仪使擢都统。二十四年,授江宁将军,因较得民心,深受康熙帝赞赏。三十一年(1692),调西安将军。任内,勤于练兵习武,因

  • 西汉金山国圣文神武白帝

    见“张承奉”(1181页)。

  • 勃寒部

    东晋十六国时期陇西鲜卑之一支。以部落首领勃寒领部而得名。原居勇士川(苑川东,今甘肃榆中县大营川地区)。东晋宁康元年(373),勃寒掠陇右,为前秦苻坚所遣镇西将军乞伏司繁击败,惧而请降,勇士川归司繁镇守

  • 刘钧

    即“刘承钧”(864页)。

  • 侬峒起义

    北宋侬人(今壮族先民)反抗交趾侵略和宋朝压迫的武装起义。北宋初年崛起于红河流域的李氏王朝(史称“交趾”)乘北宋面临北方西夏、契丹压力,无暇南顾之机,不断向宋所辖邕州羁縻州县峒扩张。入侵广源州,掠夺矿产

  • 埃勒达

    达斡尔语音译。“埃勒”,意为“村”、“屯”;“达”意为“长”、“头目”。即村长或屯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