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达兰特哩衮之战

达兰特哩衮之战

明代东蒙古左右翼之间的一场大决战。达兰特哩衮或称达兰哈喇,亦译作答兰特里温、达兰图鲁特,直译为“七十个头”或“七十个山头”,意为多峰山。一说为内蒙古呼和浩特北大青山的蒙古语称呼,一说为伊克昭盟右翼中旗(鄂托克旗)东北42里的大蓝土禄(或作达兰土鲁池),即今鄂托克旗的达拉图鲁。成化十六年(1480),元裔巴图蒙克继汗位,称※达延汗,在其夫人满都海哈屯的协助下,西击瓦剌,清除异宗权臣和割据势力,开始了统一蒙古的活动,但遭到右翼※永谢布、※鄂尔多斯、※土默特三万户一些领主的强烈反抗。正德四年(1509),达延汗任命其次子※乌鲁斯博罗特(五路士台吉)为右翼三万户济农(亲王),企图接管右翼,结果被永谢布领主※亦不剌、鄂尔多斯领主满都赉阿固勒呼(阿尔秃厮)等谋杀,遂引发了正德五年(1510)的左右翼大决战。达延汗率左翼※察哈尔、※喀尔喀、※兀良哈三万户及科尔沁等属部向右翼三万户发起进攻,双方激战于达兰特哩衮。达延汗第三子巴尔斯博罗特(赛那剌)亦从右翼逃出,率4千勇士加入战斗。最后,达延汗以“牤牛阵”大破右翼的“弓形推车阵”,右翼或死或降,余部随亦不剌逃入青海。达延汗复任命巴尔斯博罗特为右翼三万户济农,废除异宗领主,令诸子孙分别掌管右翼三万户。此战结果,达延汗统一东蒙古各部,改变了元裔封建主和异宗封建主并立的局面,形成了达延汗子孙统治的漠南、漠北各部,又成为清代在蒙古地区设立盟旗制度的基础。

猜你喜欢

  • 塔拉贺格日古

    见“蒙古单鼓舞”(2340页)。

  • 南平僚

    僚人的一支。唐宋时南平地区僚人的总称。以居地为族称。又称板楯七姓蛮、※渝州蛮。相传为※賨民(或板楯蛮)之后裔。分布在今四川巴县东南,南川一带。有部众4千余户。南朝陈祯明年间(587—589),渠帅宁猛

  • 班珠尔多尔济

    ?—1736清代蒙古王公。喀尔喀土谢图汗人。博尔济吉特氏。※达延汗巴图蒙克后裔,班第达额尔德尼纳木扎勒子。康熙三十年(1691),至多伦诺尔(今内蒙古多伦县北上都河西南岸)会盟,授一等台吉。旋父卒,袭

  • 桂楼先生

    即“杨黼”(968页)。

  • 广西昭忠录

    书名。人物传记。8卷。清苏凤文撰。内容记述在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时期被广西各民族义军击毙镇压的清朝文武官员及地方豪绅。为研究近代广西及壮族农民革命斗争史的参考文献。有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光绪十六年

  • 镇蛮校尉

    参见“南夷校尉”(1593页)。

  • 芦笙舞

    苗族民间舞蹈。源于庆丰收、祭祀活动,现青年男女社交活动时,常有此舞。男子捧芦笙边吹边跳,女子伴随节奏翩翩起舞。芦笙比赛时,吹奏者边舞边作技艺较高的动作,仿效动物姿态及各种劳动及生活动作,如鹰舞、燕舞、

  • 曹阿各拔

    ?—524南北朝时起义首领。朔方郡(治今陕西子长县东南)人。一说族属匈奴东西曹(又称贰城胡)。北魏孝明帝正光五年(524),乘六镇起义之机,率众举兵反魏,围夏州(治今陕西靖边县东北白城子),趁城中粮尽

  • 驼鹿

    动物名。亦称“��(犴)”或“��达罕”,��,一作“堪”、“康”。分布在中国东北大小兴安岭及与其邻近的蒙古、前苏联

  • 马应麟

    清代名医家。名又作印麟。山东益都县人。回族。山东名医世家。本人著述甚多,有《保婴秘诀》、《急救良方》、《瘟疫发源辨论》、《预防痘疮论》、《延气口诀》、《明医汇集》、《一见能医》等刊本及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