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耶律抹只

耶律抹只

辽臣。名又作末只。字留隐。契丹族。为仲父房隋国王※耶律释鲁之后。以皇族入仕。辽景宗初年,为林牙,掌文翰,以精干著称。保宁年间,迁枢密副使。时契丹对中原政策援北汉抗宋,北汉常受宋扰,请援。乾亨元年(979)二月,受任监军,与都统、南府宰相耶律沙率军南下助汉,遇宋兵于白马岭(今山西盂县北),前临大涧,取胜心切,拒听诸将劝阻,下令先锋军强行渡涧,兵未过半,受宋军袭击,大败,仅以身免,损失惨重。宋军进围南京(今北京),形势危机,爆发高粱河大战,战中勇猛拼击,多有建树,以功得释前过。十月,辽诸将在满城中宋诈降计,兵败,唯其部不乱未损,徐整旗鼓而归。受景宗玺书褒谕,迁南海军节度使。乾亨二年(980),拜枢密副使。圣宗即位后,统和元年(983)四月,兼侍中,为东京留守。四年(986)正月,北征女真,凯归。三月,宋太宗再度亲征北伐,来势凶猛。时奉命至南京(今北京)缮守御备,迎圣宗驾幸,圣宗赐剑专杀。在涿州东败宋军。六年(988)七月,受封漆水郡王,徙大同节度使。任内有绩,以农遭霜旱之灾,奏请增价折粟,原定州民输税,斗粟折钱五,请折钱天,获允,部民称之。统和末年(1011?)卒。

猜你喜欢

  • 三史同名录

    书名。清汪辉祖辑,其子汪继培补。成书于嘉庆六年(1801)。作者取辽、金、元三史中同名者分别辑录。辽金以名为纲,而以异姓者分列于后。元以蒙古、色目及辽金部族为主,而以汉姓者附存之。首字以韵相次,次字以

  • 绥远城驻防志

    书名。内蒙古地方志之一。作者不详。民国六年(1917)成书,手抄本。书中记载城垣、衙署、营制、将军、协领、副都统、名讳、八旗满洲、蒙古协领、佐领、防御、骁骑校、领催前锋、马甲、步甲、马匹、马厂地、操演

  • 南诏日东王

    南诏第六世王异牟寻被吐蕃册封之号,一说自称之号。见“异牟寻”(932页)。

  • 武格色

    ?—1665清朝武官。蒙古正白旗人。崇德三年(1638),从安平贝勒杜度征明。至山东,攻利津县,先登克其城,以功赐“巴图鲁”名号,授牛录章京世职。顺治元年(1644),从睿亲王多尔衮入山海关,镇压农民

  • 武拜

    1595—1665清初将领。又作吴拜。满洲正白旗人。姓瓜尔佳氏。※武理堪长子。父死,袭管佐领事。年16随军略明抚顺,后以勇授侍卫。后金天命四年(1619),从征叶赫,负重伤力战不退。六年,破明军于南寿

  • 康熙征噶尔丹纪功碑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后,于四十二年(1703)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刻成大小相同的两块石碑,分别竖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小召(崇福寺)和舍力图召(延寿寺)。碑文除提到这两处寺院外,

  • 恒格勒格

    蒙古族传统打击乐器。亦作恒格里,蒙古语音译,意为“鼓”。汉族称之为蒙古鼓。起源于元朝以前,流行于民间。元代,经改进装饰,纳入宫廷乐队,用于宴乐等。据《元史·礼乐志》载:“鼓,制以木为匡,冒以革,朱漆杂

  • ①西夏职官称谓。用以称政府机构的主管官员,亦可译为“大人”。如中书六大有中书智足、业全、习办、义观、副、同;枢密六大有枢密南益、北依、西摄、东拒、副、入名。西夏文《官阶封号表》和《天盛律令》皆有载。

  • 布特哈总管衙门

    清官署名。见“布特哈”(467页)。

  • 卜答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布达卫。嘉靖(1522—1566)间设。《满洲源流考》将此卫与嘉靖间所设巴答卫均改作布达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