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爱马克

爱马克

①蒙古社会的经济、行政单位。亦译作艾马克、爱马、阿亦马黑等。蒙古语音译。原意是相近事物的结合,后引申表示氏族、家族、部落集团。通常指游牧于同一地区的※阿寅勒集团,俗称为“部”。蒙元时期的军事、行政单位是万户、千户制,诸王、功臣领地上的属民阿寅勒集团称作爱马克。元朝中期以后,开始代替※投下,具有领地的意思。元亡明兴,万户、千户制被※兀鲁思和※鄂托克代替,并成为领主的世袭领地。从其亲族关系上,一般也称作爱马克。它与鄂托克的主要不同点在于:鄂托克是地缘的结合,其成员不一定属于同一个亲族;而爱马克的人都被认为属于同一的亲族集团,是部落的分支。它必须有自己的牧地—努图克(亦译讷秃克),由封建领主任头领,称为※宰桑、阿哈、札萨克或图什墨尔等。每个蒙古人都属于固定的爱马克,不许离开,否则会受惩罚。爱马克的大小极为悬殊,通常由几个爱马克构成一个鄂托克,有时一个爱马克就等于一个鄂托克,甚至构成一个兀鲁思(万户),故有大爱马克、小爱马克之称。清朝建立盟旗制度后,仍保留其称,将以前的大领地称作爱马克或部,由几个小领地(和硕、旗)组成。但已失去政治、军事机能。今蒙古国仍作为地方行政单位。 ②清代喀尔喀蒙古的喇嘛僧团。喀尔喀蒙古的大寺院拥有成千上万的喇嘛,划分为若干爱马克(部),围绕大寺院。每个爱马克有二百至五六百不等的喇嘛,分别建有爱马克寺院,作为大寺院的属寺,各自举行呼拉尔(诵经会)等佛事活动。每个爱马克有自己的地段和牲畜,土地可以出租,或由沙比纳尔(寺院奴隶)耕种。爱马克的喇嘛过多时,又可划分出新的爱马克。如哲布尊丹巴常驻的库伦(今乌兰巴托)有喇嘛1.3万余名,划分为28个爱马克。庆宁寺(即阿穆尔巴雅斯呼朗图寺,供有第一世哲布尊丹巴的龛座)有2000余名喇嘛,分为6个爱马克。额尔德尼昭亦有近2000名喇嘛,分为6个爱马克。每个爱马克登记在册的喇嘛,有的常驻寺院,有的分散到草原,但定期回寺院参加诵经等活动。

猜你喜欢

  • 太原郡夫人

    唐时吐谷浑王妃。武氏。武则天皇后侄孙女,燕国公武延寿女。嫁吐谷浑王慕容曦皓,受封此号。

  • 乌舍尔

    见“乌守尔”(334页)。

  • 煌行

    西夏职官。西夏文《官阶封号表》载为权位之一。西夏语音“六合尼正”,与中等司等位。参见“官阶封号表”(1532页)。

  • 兀林答胡土

    即“乌林答胡土”(348页)。

  • 喀喇库里

    即“哈喇池”(1637页)。

  • 卜列革

    ?—1460明哈密忠顺王。又名孛罗帖木儿。蒙古贵族。※卜答失里子。天顺元年(1457),兄忠顺王※倒瓦答失里卒,遣使告哀,明廷从其母弩温答失里奏请,封为忠顺王。在位期间,一岁数贡,其部属屡受明廷封爵。

  • 恩华

    ?—1854清朝宗室、大臣。镶蓝旗人。郑慎亲王乌尔恭阿子。道光十三年(1833),封三等辅国将军,授散秩大臣。三十年(1850),累官兵部左侍郎,镶红旗总族长,经筵讲官。咸丰三年(1853)正月,署吉

  • 扎什城衙门

    驻藏大臣衙门别称。亦称扎什敦布,汉籍作扎什。位于拉萨北郊。为驻藏大臣衙门和官兵营房。驻藏清军原在拉萨城内租民房为军营,后于色拉寺、大昭寺之间扎溪(扎什)地方另建城垣,移游击以下驻藏官兵营于此。乾隆五十

  • 不落夫家

    壮、布依、侗、水、仫佬、毛难、黎、彝、苗、哈尼等族传统婚俗。亦名坐家。男女青年结婚时(再婚除外),男方派人到女方家中迎接新娘,女方派新娘之姐妹、从姐妹、表姐妹等十至数十人为伴娘,举行婚礼后,在男方家中

  • 总统伊犁等处将军

    清代派驻新疆军政长官。简称伊犁将军。乾隆二十七年(1762)设置。统辖新疆天山南北路驻防官兵及旧土尔扈特乌讷恩素珠克图东、西、南、北四路盟,和硕特蒙古巴图(启)色特启勒图盟各旗兵马,并负责同邻国交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