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汉藏语系

汉藏语系

按语言发生学分类法划分的语系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泰国、缅甸、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老挝、柬埔赛、越南、孟加拉等国也有分布。使用人口约13亿左右。包括近200种语言。这个语系通常分为:(1)汉语;(2)壮侗语族;(3)苗瑶语族;(4)藏缅语族4部分。在中国境内,汉语通常分北方、吴、湘、客家、赣、粤、闽南、闽北8大方言。苗瑶语族通常分苗、瑶两个语支。壮侗语族通常分壮傣、侗水、黎、仡央4个语支。藏缅语族通常分藏、景颇、彝、羌、缅5个语支。语音特点是每个音节都有固定的声调,声调有区别词汇意义的作用,有部分语言有区别语法意义的作用。汉语、壮侗语、苗瑶语声调有明显的对应关系,藏缅语族语言声调的产生晚于其他3个语族。有复辅音,但分布不平衡,有不少语言已经消失。存在复辅音的语言里复辅音有二合的,也有三合的,不同支系语言复辅音结合的规律有一定差别。元音有长短、松紧、鼻化非鼻化、卷舌非卷舌等特点。长短元音以带韵尾的主要元音分长短为主要特征,也有单元音分长短的现象。松紧元音主要分布在藏缅语族部分语言里,其来源往往与塞音韵尾的消失和声母部分清浊消失有关。复元音有二合和三合的两类,二合的又分前响和后响两类。不同支系的语言复元音的构成和多少有很大差别。辅音韵尾一般有-p、-t、-k和-m、-n、-η,部分藏缅语中还有-r、-l、-s,少数语言还有复辅音韵尾。辅音的韵尾呈简化和脱落趋势,部分语言的韵尾已完全脱落,韵尾脱落的先后顺序有一定的规律性,相同支系语言或方言韵尾脱落大体一致。音节结构最多有8个音素组成,最少是一个音素。语法特点是形态分布不平衡,多数语言语法意义主要靠虚词和词序,因此,划分词类的标准也是靠词在句子中的功能和词的结合规则。藏缅语族语言中的形态相对来说比其他3个语族要丰富,有不少语言保留了复杂的粘着形态和屈折形态。动词的人称、数、时态、体、态、式、趋向等语法范畴均用形态表达。不同类型的形态手段从多到少有一个明显的历史演变过程。重叠是汉藏语系各语言共有的形态手段,其差别不是有无,而是多少。重叠的意义千差万别,但最基本的意义是表示量的增加。量词是汉藏语系语言的特点之一,除藏缅语族量词发展不平衡外,其他3个语族量词都很丰富,作用较大。词汇特点是单音节的单纯词和多音的复合词是词汇的主体。藏缅语族中部分语言有丰富的带词头词尾的多音节词。复合词一般有并列、限制、支配、主谓等结构形式,其中以限制为最能产。有一定数量四音联绵词和象声词。非汉语的少数民族语言中都有一定数量的汉语借词。

猜你喜欢

  • 蒙古风

    蒙古文化研究社出版的刊物。由科尔沁左翼后旗蒙古族王华兴集合蒙古文化社同人及有志忠于蒙古文化事业赞助者共同创办。1948年5月5日创刊。以复兴蒙古文化为目的。为综合性的杂志,内容有论著、研究和转载等。刊

  • 强巴丹增

    ?—1914清代西藏喇嘛噶伦。藏族。光绪八年(1882),任孜仲,主持丹萨替寺修缮工程。十四年(1888)隆吐山战役,与彭康赛率万余乍丫兵,从拉萨起程赴援。二十三年(1897),任堪穷,筹备十三世达赖

  • 赫戈木

    西藏珞巴族崩尼等部落的地方性联合组织机构名称。珞巴语音译,意为“联合”、“集中”。一般由本部落的一些氏族或其与异部落若干氏族的氏族首领共同组成。以负责处理地域性重要纠纷、协调军事行动等为宗旨。非常设性

  • 亦巴合

    成吉思汗妃子。又译亦巴哈。克烈部人。※札合敢不女。享“别乞”(“别吉”)称号,意似汉文“公主”。宋嘉泰三年(1203),克烈部被蒙古部击败后,随父归降铁木真(成吉思汗),许给铁木真为妃。开禧二年(12

  • 清江郡

    古郡名。隋大业(605—618)初,改庸州置,治所在盐水县(今湖北长阳西)。义宁二年(618),改为施州(今湖北恩施县),土家、苗等族先民居此。

  • 孟速思

    1206—1267元朝官员。畏兀儿人。世居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后徙中都(即大都,今北京)。阿的息之子。15岁,尽通畏兀儿文书。受成吉思汗召见,奉命为拖雷后唆鲁禾帖尼管理分地岁赋。后侍忽

  • 乌延查剌

    ?—1185金将领。曷懒路星显河(今吉林延边布尔哈图河)人。女真族。乌延(亦作兀颜)氏。节度使蒲辖奴子。勇健果敢。海陵王正隆六年(1161),契丹括里乘金军攻宋,州县无备,率众起义,陷韩州,围信州。他

  • 腰牌

    清代出入宫禁的凭证。天聪五年(1631),汉军旗人宁完我以不善满洲辞令,进出宫禁每不如意,上奏倡议分辨服制、造设腰牌,且言此最简最易,事关重大。定都北京后,官员中无此设,惟旗内外工艺人、内管领下满蒙汉

  • 本卓

    藏语音译。原意为“主人批准”。西藏民主改革前,各农奴主的属民间,一般不得改变人身依附关系。但也有一些农奴主规定,其属民经交纳一定数量的财物,得到主人批准后,可同其他农奴主的属民结婚,并改属对方主人。其

  • 陆得

    见“纳若”(12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