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巴兰托惯例

巴兰托惯例

哈萨克族历史上氏族复仇的一种遗风。“巴兰托”指驱赶牲畜。即氏族或个人间为争夺牧场或索还赔偿,彼此不断地驱走他人牲畜而发生冲突。最初是按法官判决或长老命令进行。如据※《头克汗法典》第29片断规定:“如果被判人不执行法官的判决,或阿吾勒长老有意避开审议案件,因而保护犯罪的人,则原告取得这样的权利,在得到长老的许可后,执行巴兰托,即带着亲属或近邻去到被告的阿吾勒那里秘密将牲口带到自己家中。可是在回家时他必须将此事报告给自己的长老,并保证酬劳的总额与讼诉费的总额相称。“《西西伯利亚吉尔吉斯(此指哈萨克)人法规》第142、143条也规定:“如有人对无罪的人实行巴兰托,须赔全巴兰托。如有人为了赔偿,实行巴兰托赶走多于应得的牲口,则多余部分应退还”。但到后来,只要犯罪人坚决拒绝满足原告,就可实行巴兰托。继而,凡受到奇耻大辱、被抢劫或不满现状的聚集一批骑手,前往仇敌处,攻击其住所,并将畜群赶走,而受攻击者也尽量设法报复。如此往返,参加人数不断增加,规模越来越大,往往造成氏族部落间的械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惯例已废除。

猜你喜欢

  • 王二万

    元代大德年间八番起义首领。桑柘(今贵州境内)人。布依族。大德二年(1298)四月,与马虫等率八番少数民族群众起义,杀巡检。联络300余寨,7千余人,仡佬族也起而响应,众人持竹契长刀抗击元军。后遭湖广平

  • 勾夯

    参见“议榔”(614页)。

  • 腾机思

    ?—1648清初蒙古苏尼特部首领。博尔济吉特氏。元太祖※成吉思汗二十一世孙,塔尔巴海达尔汉和硕齐子。初号墨尔根台吉。原服属察哈尔部,后为避察部侵扰,依附喀尔喀车臣汗硕垒。崇德二年(1637)、三年,相

  • 张堡城

    西域古城名。见《新唐书·地理志》,庭州西有张堡城守捉。为唐朝军队戍守之地。《元史·西北地附录》作彰八里,并云:至元十五年(1278),授朵鲁知金符,掌彰八里军站事。“八里”是突厥语,“城”之意。《元史

  • 山北室韦

    唐代室韦诸部之一。亦称山北部。由隋以前的北室韦分解而来。《旧唐书》称该部位于※那礼部东北,具体所在有三说:一说在今大兴安岭萨起山以北的诺敏河流域,或说在大兴安岭北端伊勒呼里山北(东)今黑龙江省呼玛与爱

  • 长庆寺

    元朝官署名。掌成宗斡耳朵(帐殿)及怯薛歹(护卫士)人等衣粮诸事。泰定元年(1324)置,设寺卿6员掌寺事,秩正三品,下领少卿、寺丞各2员。

  • 苏毗

    唐代青藏高原古部落名。“本西羌族”。参见“苏毗羌”(1006页)。

  • 条列和卓

    见“倭里罕”(1889页)。

  • 海里

    见“萧孝先”(1994页)。

  • 绥远清丈局

    旧官署名。1926年春,由晋系军阀绥远都统商震设置,隶属绥远都统衙门政务厅,主管重新丈放夹荒、余荒土地,发放土地执照等项事务。实际以清丈、发照为名,肆意索取发照费、清丈费,增加群众负担,并乘机掠夺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