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尕藏寺

尕藏寺

藏传佛教寺院。藏语称“尕藏班觉楞”,意为“善缘富乐洲”。在青海称多县。县内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之萨迦派寺院。据传,至元二年(1265),八思巴返藏途经玉树,于嘎哇隆巴地方讲经灌顶,聚信徒万余人,由此嘎哇隆巴更名为“称多”,收一名弟子,授名为“嘎何尼当巴衮噶扎巴”(简称阿尼当巴)。三年后,阿尼当巴按八思巴之意建寺,并在八思巴讲经处修建“百玛嘎宝”坐台,以示纪念。寺内供八思巴所赠之释迦佛像、全套大藏经、合金梵塔、九尖摇铃等器物。八思巴又以蒙、汉、藏三科文学向该寺颁赐命书,要当地居民向寺院贡纳酥油、黄金、青稞、牲畜等,不得侵犯寺院,并赐阿尼当巴主管当地政教之象牙章和白檀木章各1枚。寺僧达1900人。清代,因屡遭兵乱,势渐衰。1981年复修,有大经堂1座,殿堂3座及拉让1院。寺内原存文物有明洪武年间所绣制的跳神舞衣2件、铸有“大明永乐年施”字样之妙金刚菩萨像1尊、铜钹4副;铸造之无量寿佛1尊,上有“大清乾隆庚寅年敬造”;并珍藏有唐朝赠吐蕃之一佛像。此寺以西藏萨迦寺为主寺,其子寺有邦夏寺、岗察寺、吐登寺、赛浦寺、达杰寺等。寺僧须往萨迦寺朝佛学经,受比丘戒,方称之为“扎哇”。活佛系统主要有阿尼当巴和罗日喇嘛。

猜你喜欢

  • 文干

    ?—1823清朝大臣。满洲正红旗人。原名文宁,字蔚艾(其),号远皋、芝崖。乾隆四十九年(1784)进士。嘉庆二十年(1815),由盛京副都统授盛京礼部右侍郎。二十一年任贵州、河南巡抚,次年解职。二十五

  • 神会

    720—794唐代佛教高僧。原籍西域。后因祖父徙居扶风郡凤翔(今陕西凤翔县),遂称凤翔人。俗姓石。至性悬解,明智内发,大璞不耀。30岁时入蜀,谒无相大师,利根顿悟,深得大师器重。后德充慧广,郁为禅宗。

  • 梅那国

    西夏国号。甘肃安西榆林窟第15窟西夏文题记有“南方阇普梅那国”之称。或为党项人民称谓minyak之对音。

  • 卜古可汗

    见“仆固俊”(318页)。

  • 察尼

    1640—1688清初将领。满族。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孙,豫亲王多铎第四子。顺治十三年(1656)初,封多罗贝勒。康熙七年(1668),掌宗人府左宗正事,参与议政。九年,任玉牒馆副总裁。十二年

  • 瓯里本群牧所

    见“诸抹”(1951页)。

  • 安禄山

    ?—757唐朝叛将。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南)胡人。初名轧荦山。本姓康,少孤,随母改嫁突厥人安延偃,改姓名安禄山。通六蕃语,为互市郎。以骁勇著称,为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收为养子。开元二十八年(740),以战

  • 内佐领

    清廷以皇家奴仆编设的佐领和其首领之称。前者原称内牛录,后者曾称包衣牛录章京。其效力对象和性质俱与八旗各旗分佐领有别,因属包衣组织的基本单位,故也称包衣佐领。(1)内务府总管原称包衣昂邦。迄康熙三十四年

  • 羽奴思

    1416—1487※东察合台汗国第十一代汗。蒙古族。※歪思汗长子。1432年,父卒,因争夺汗位,王公大臣分为两派,以多数异密拥立其弟※也先不花为汗,被迫拥众离亦力把里(今新疆伊宁),奔撒马尔罕。被帖木

  • 阿里基宗

    又称堆噶本公署或阿里噶本。“堆”藏语意“上部”,指后藏之阿里地区;“噶本”藏语意为“营官”。原西藏地方政府所辖专区级行政机构之一。设四品俗官2人、管家2人,驻噶尔宗。商务总管,分管该宗事务,并兼任边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