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察合台文

察合台文

13世纪到20世纪初分布在中国新疆及中亚广大地区操突厥语族语言的部族和民族广泛使用的一种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音素文字。因其主要用于以成吉思汗次子的名字命名的察合台汗国及其后裔统治的地区而得名。察合台文是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哈喀尼亚文的基础上形成的。10世纪后半期,伊斯兰教开始传入新疆的南部地区,随着伊斯兰教影响的扩大,当地居民开始使用阿拉伯字母的文字。察合台文最初采用了阿拉伯文的28个字母和一些辅助符号,后来又从波斯文借入4个字母,共有32个字母,其中有10个字母主要是在拼写阿拉伯——波斯语借词时使用。元音ɛ、a、e、 i、 o、 u、o、u在部分文献中是用一些辅助符号表示的。另外,在有些情况下元音省略。行款是从右向左横写。字母分单写、词首、词中、词末4种形式,部分字母有多种写法。察合台文文献有手抄本、石印本、铅印本等几种类型。手抄本中很少使用标点符号。用察合台文记录的语言被称为“察合台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是当时维吾尔和乌孜别克等操突厥语的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种受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影响较大的书面文学语言。它是在10—13世纪喀喇汗王朝的官方语言和回鹘语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曾作为察合台汗国主要的官方语言和通用的交际语。察合台文使用的时期是突厥诸民族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留下了大量用这种文字写成的文献,如属于14世纪的有拉布古孜的长篇散文《先知的故事》等;属于15—16世纪的有阿塔依、赛卡克、鲁特菲、纳瓦依等人的诗集等;属于17—18世纪的有阿卜勒哈孜·巴哈杜尔·汗的《突厥族谱》、穆罕默德·伊朗·胡加木库里·赫尔克提的《爱情与苦难》、穆罕默德·司迪克·扎莱力的《扎莱力诗选集》、毛拉艾拉木·沙雅尔的长诗《花朵与布谷鸟》、毛拉优努斯·亚尔肯迪的《玉素甫和祖莱哈》等;属于19—20世纪初的有尼扎亚、孜亚依和海里比合写的《爱情长诗》、毛拉艾依提·本·毛拉噶日《知医书》、凯兰代尔、古木纳木等人的诗集以及毛拉·沙克尔、毛拉·比拉勒等人的长诗。还有许多重要的阿拉伯文和波斯文著作也被译成了察合台文,如《哈札纳奇史》、《穆赫斯尼文德》、《喀力勒与达米尼亚》、《乐园》等。这些文献在中国及世界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极重要的科学价值。研究察合台语和察合台文献的主要是中国、原苏联、土耳其等国的学者。

猜你喜欢

  • 思州宣抚司

    见“思州宣慰司”(1659页)。

  • 额勒和布

    ?—1900清朝大臣。满洲镶蓝旗人。姓布觉尔察氏。咸丰二年(1852)翻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官内阁学士、理藩院右侍郎、国史馆副总裁。同治三年(1864),授正白旗蒙古副都统,奉命查办热河土默特贝

  • 汉日天种

    新疆塔吉克族神话传说。始见于唐玄奘《大唐西域记》。相传古代波斯曾遣使向中国汉族王朝请婚。回归时,途经塔什库尔干。适值前方发生战争,道路梗绝。使臣们为保障安全,将公主置于山谷间一座馒头形赭红色岩石山峰上

  • 蒙古劳役租

    清代蒙古阿拉特(平民)向封建领主缴纳的一种赋税。在蒙古地区,封建领主对其领地的牧场和牧地享有支配权,除优先占有水草丰饶的最好牧场,供自己饲养放牧外,将其余牧场分给所属阿拉特使用,阿拉特除按规定向领主缴

  • 卢戎

    见“卢国”(549页)。

  • 坤不刻

    契丹语,意“鬼风”。按契丹习俗,凡遇旋风,双眼闭合,用鞭向空中打49下,口念7声“坤不刻”,以禳厌。

  • 蒙古杖鼓

    蒙古族传统打击乐器。亦称蒙古细腰鼓。源于汉、魏时期,宋代陈旸《乐书》载:“杖鼓、腰鼓、汉魏用之,大者以瓦,小者以木类,皆广首纤腹”。敦煌石窟北魏壁画和云岗石窟北魏雕刻中有较多演奏杖鼓的场面。后传至蒙古

  • 卡渣儿

    藏语音译。指在西藏尼泊尔侨民与藏族妇女结婚所生之子女。按传统惯例,女性为藏族,男性属尼籍,其子女在西藏亦享受侨民一切权利。1956年,中、尼两国签订协定,规定其所生子女年满18岁自愿选择国籍。

  • 大昭寺志

    书名。全称《大昭寺志水晶鉴》。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1617—1682年)撰。成书于1645年。全书21页,收在《五世达赖全集》。另有单行本传世。主要记载吐蕃松赞干布时建大昭寺始末。该书对唐以来藏族历

  • 沙比

    蒙古语音译,意为“徒弟”。从17世纪起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僧侣的徒弟;二是指隶属于寺庙、大喇嘛的属下人,即僧官管辖下的属民。按其财产和法律地位,相当于阿勒巴图下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