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宗族

宗族

通常指出自同一父系祖先的直、旁系后裔结成的亲属集团。亦称宗亲。《尔雅·释亲》:“父之党为宗族。”在中国周代臻于完善。《礼记·大传》:“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弥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即一个大家族可包括男系的5代人,超过5代就另分宗,成立一个分家族。嫡长子承本支,称大宗;余子分出者系旁支,称小宗。宗族有共同的祖先、姓氏和敬宗祭祖活动;有祭田、学田之类的族产作为宗族活动的物质基础;有族谱、族规、家谱、家规用以加强全体成员的宗族意识和认同观念;生则聚族而居,死则葬入宗族墓地。宗族虽保留一些原始氏族和家族公社的古老传统,本质则是一种阶级社会的组织。自夏、商、周三代到20世纪40年代,不同程度存在于我国大多数民族中。如蒙古族的兀鲁黑、东乡族的“阿哈勒”或“阿哈教”、撒拉族的“孔木散”、仫佬族的“”、台湾高山族鲁凯人的四级世系群组织,以及白族的张、董等大姓祠堂,即为少数民族中的宗族组织。亦有学者将台湾阿美人的母系世系群称为母系宗族。其特点是:每个近亲世系群以最初迁入立祖的家族为宗家;以宗家的家长为宗族长,以宗家之长舅为族舅;有宗族会议负责处理族内重要事务;宗族成员有帮工建房,参加婚丧仪式,共负血族复仇、赔罪赎财等义务。

猜你喜欢

  • 绛曲约

    又名尊者绛曲约。吐蕃达磨赞普八世孙,扎西拉德第三子。曾派译师贾尊珠僧格及纳措促陈杰哇携16秤黄金赴印度,于宋庆历二年(1042)迎请印度著名佛学家阿底峡来吐蕃广传显密佛学。在阿里普兰区之托林寺会见阿底

  • 密拉河卫

    见“木束河卫”(259页)。

  • 蒲甘入侵金齿

    元至元十四年(1277),缅甸蒲甘王朝以干崖傣族“帮助”元朝为借口,命大将释多罗伯率军5万,战象800只、马万匹,大举入侵干崖(今盈江)、南甸(今梁河),并企图攻占腾越(今腾冲)、永昌(今保山),进袭

  • 贝尔湖

    见“捕鱼儿海子”(1854页)。

  • 折继祖

    1021—1071宋代将领。党项羌族。字应之。※折惟忠子。宋皇祐二年(1050),继其兄折继闵知府州事。嘉祐元年(1056),领州刺史,受赐钱50万改葬其父。奏请朝廷抚慰府州折氏,以安其心。熙宁四年(

  • 绵诸戎

    古族名。戎的支。春秋战国时居陇山以西今甘肃清水河西南绵诸水流域。为※西戎八国之一。秦人向西发展,与其发生关系。穆公时西戎八国俱臣服于秦。秦厉共公六年(前471),向秦请援。二十年(前457),与秦战。

  • 金太祖实录

    书名。金完颜宗弼、完颜勖等撰。20卷。主要记收国元年(1115)正月至天辅七年(1123)八月太祖一朝有关史事。皇统八年(1148)成书。又,金纥石烈良弼、张景仁、曹望之、刘仲渊等人亦受命撰有《太祖实

  • 厥稽部

    粟末靺鞨诸部之一。原居扶余城(今吉林省农安县境)西北,隋炀帝初征高丽,其首领突(度)地稽率勾使来、窟突始、悦稽蒙、赵羽、步护赖、破爰、步括利等8部千余家(一作胜兵数千)附隋,迁居柳城(今辽宁朝阳市)。

  • 恒敬

    ?—1832清朝大臣。满洲正蓝旗人。伊尔根觉罗氏。乾隆五十三年(1788),由官学生挑补鸿胪寺鸣赞,寻以同知用。嘉庆初,镇压豫、川、楚白莲教义军余部,历任同知,赏知府衔。十二年(1807),补绥定府知

  • 邵晋涵

    1743—1796清代学者,历史编纂学家。浙江余姚人,字与桐、二云,号南江。乾隆进士。深通训诂,尤长于史学。历充国史馆、四库馆、三通馆纂修官,国史馆提调、翰林院侍讲学士兼文渊阁直阁事等官,参与及负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