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女真文

女真文

我国历史上女真人的文字。是金太祖阿骨打命完颜希尹和叶鲁以汉字楷书为基础、参照契丹文的创制方法制成的。天辅三年(1119)颁行。之后,金熙宗完颜亶又制一种女真字,天眷元年(1138)颁行,皇统五年(1145)后两种文字并用。为了区别,称前者为“女真大字”,称后者为“女真小字”。但这两种字本身的区别,史书上并没有记载。金代女真文文献早巳失传。保存到现在的女真文文献,主要是用一种与汉字相似的单个字写成的。但也发现有把两个字并写在一起或是把两个字上下叠写在一起的女真文。这种并写或叠写的女真字类似契丹小字,因此学术界有人认为这就是女真小字。女真字采用汉字笔划,字体为方块形。早期的女真文有直接采用汉字、契丹字字形的,但多数是在汉字、契丹字的字形上加笔、减笔、变形或参考原音、原义的方法制成的。一般认为女真文的文字是表意字,后来为了适应女真语的语言特点,创制了词干字和词缀字,最后发展为拼音文字,也就是金熙宗完颜亶所制的女真小字。金世宗完颜雍以后,废除了并写、叠写,统一使用单写。女真文上下直书,移行从右向左,常以间隔断句或加“V”号表示段落。女真文创制后,主要用于官方文件,12世纪后期才以女真文翻译汉文经书。1234年金朝灭亡以后,女真文仍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各部中通行。直到15世纪中叶逐渐废弃。流传下来的女真文文献主要有明永乐五年(1407)四夷馆编辑的《女真译语》,其中有“杂字”和“来文”两部分。“杂字”是词汇的辑录,包括女真字、汉义及汉字注音。“来文”以移录当时东北各卫、所女真官吏向明朝进贡的表文。在石刻方面,已发现10处碑碣、摩崖。其中以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的“大金得胜陀颂碑”和明永乐十一年(1413)的“奴儿干永宁寺碑”最为著名。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现不少墨迹资料,其中有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些题壁、墨书题字、墨画题字等,以及陕西省西安碑林石台孝经中发现的《女真字文书》残页。这都是女真文的手迹,后者则是目前发现的唯一的女真文抄本。清代中叶以后,女真文才为学者注意,19世纪末20世纪初逐渐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猜你喜欢

  • 韩宁

    见“萧排押”(1998页)。

  • 新傈僳文

    我国傈僳族使用的一种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主要通行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境内。傈僳族原有一种以印刷体的大写拉丁字母及其变体正反颠倒的拼音文字,即老傈僳文,主要通行于宗教界。新中国成立后,在对傈僳语

  • 桑噶尔

    ?—1666清初将领。蒙古族。扎噜特部人。博尔济吉特氏。※达延汗巴图蒙克七世孙,多罗贝勒※色本次子。崇德三年(1638),从征喀尔喀,献驼马,有功。以巴林台吉满珠习礼私遣兵还牧,夺其所属之半赐桑噶尔。

  • 贞惠公主

    738—777渤海国公主。第三世王※大钦茂次女。名佚。此为谥号。早年受女师之教,“敦诗悦礼”。大钦茂大兴四十年(唐大历十二年,777)死,享年40。墓葬位于今吉林省敦化县六顶山,1949年被发现。

  • 敏珠尔

    ?—1740清代蒙古王公。喀尔喀札萨克图汗部人。博尔济吉特氏。※达延汗巴图蒙克后裔,辅国公衮占次子。康熙五十二年(1713)父死,袭札萨克辅国公。五十四年(1715),受命于本地备御准噶尔部,散秩大臣

  • 胡夫耶

    见“虎夫耶”(1384页)。

  • 耶律安抟

    ?—953辽初将领。契丹族。辽世宗※耶律阮族兄。父迭里,辽太祖阿保机时为南院夷离堇,阿保机卒时因谏长子耶律倍继位惹怒淳钦皇后,被害。他自幼若成人,居父丧,哀毁过礼,见者伤之。既长,寡言笑,重然诺,循规

  • 搜山祈雨

    旧时羌族祈雨祭祀活动。流行于四川羌族地区。羌地夏季多干旱,祈雨成为经常的宗教活动。祈雨前必搜山,禁止上山砍柴,挖药或打猎,以示顺从天意。禁令一经公布,各寨即联合派人上山巡逻,违者予以谴责和痛殴,直至流

  • 包勒

    见“格林包勒”(1808页)。

  • 镇远王

    元朝封爵。为诸王第五等级封号之一,授龟纽镀金银印。至元二十七年(1290),拖雷第八子拨绰孙牙忽都始封。大德十一年(1307),子脱列帖木儿袭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