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契丹枢密院

契丹枢密院

契丹王朝中央官署。又称“契丹北枢密院”。《辽史·百官志》称:契丹官制特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事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是衙署属北面朝官,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盖辽太宗南下灭后晋,入汴(今河南开封)时(大同元年,947年)始置,《世宗纪》载,是年八月,“始置北院枢密使。”以※耶律安抟为首任。其职任“掌兵机、武铨、群牧之政,凡契丹军马皆属焉。”(一说,此为设置初期的分工,以后执掌有所扩大。)契丹习俗崇日,毡帐皆东向,因该署“牙帐居大内帐殿之北,故名北院。”正职为北院枢密使,另设知北院枢密使事、北院枢密副使、同知北院枢密使事、签书北枢密院事、枢密直学士、枢密令史等。终辽一代(一说辽中期以后),以是衙署权势最重,《金史·左企弓传》:“辽故事,军政皆关决北枢密院,然后奏御。”据统计,先后出任北院枢密使者40余人,除居特殊地位的韩德让(赐姓名耶律隆运)和另一被赐国姓的刘霂外,其余全为契丹人。辽代末年,皆以皇太子(皇位继承人)为总北南院枢密使事。据《辽史·百官志》载,契丹共设三枢密院,于※北面朝官中设“契丹北枢密院”和“契丹南枢密院”;于南面朝官中又有“汉人枢密院”,今人研究认为,此系史载有误,后两者为同一衙署的不同称呼,而契丹北枢密院即契丹枢密院。

猜你喜欢

  • 可木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可木河卫。永乐十年(1412)八月,与只儿蛮等10卫同时设立,治今黑龙江省同江县东北科木地方。人无常处,以桦皮为屋,行则驮载,止则张架以居。少事耕种,养马弋猎为生,以

  • 故姑

    见“固姑冠”(1431页)。

  • 大夏龙雀

    古刀名。十六国时期夏国鲜卑人※叱干阿利督造。大夏凤翔元年(413),夏主铁弗匈奴赫连勃勃以叱干阿利领将作大匠,发岭北夷夏10万人于朔水之北,黑水之南,营筑都城,称统万城。并督造五兵之器,锻制百炼钢刀,

  • 贵德县志稿

    青海省方志。近人姚钧(1886—1968)字衡甫,甘肃天水人)撰。4卷。卷首附《创修贵德县志序》、《贵德县邑乘序》、《凡例》,卷1天文志,卷2地理志,卷3人文志,卷4艺文志。该书虽史实多有疏略舛讹,编

  • 达兰达葩

    元代地名。又译答兰答八思。位于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一支流,和林(今哈尔和林)西。为太宗窝阔台汗驻夏之所,在此召集诸王百官聚会,颁布律令,商议帝位继承及征伐等军国大事。

  • 好地平簇

    明代藏区部落名。属岷州卫,在今甘肃岷县境。宣德三年(1428),其族僧人容中等入朝贡马,赐以钞、彩币表里等。后,其首领及宗教上层常遣人来朝,或亲自赴京,贡马及方物,与明中央保持密切政治、经济往来。自成

  • 化葛

    见“耶律滑哥”(1322页)。

  • 上京盐铁使司

    契丹地方官署名。掌管上京道(治所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财政,不唯掌“盐铁”。契丹虽于南京(今北京)置三司使司,而制与中原不一,不主全国财政,另置东京户部使司、中京度支使司、西京计司等,分理各

  • 杰瓦僧格

    1508—1580明代藏传佛教高僧。壤塘曲尔基寺(位于今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第二世活佛。壤塘杜曲河流域许青达木宗人。藏族。出身贵族家。10岁受居士戒,学习佛典,13岁被确认为杰瓦尚波转世,于

  • 海积

    ?—1402明代云南武定府土官。彝族。武定军民府(治今云南武定县东)女土知府※商胜子。洪武二十二年(1389),以母病替职。二十六年(1393),钦准袭土知府职。建文四年(1402),赴京朝贺期间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