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河
河名。即今永定河。辽代始见其名。一作芦沟河。大定十年(1170),金政府议决疏卢沟以通京师漕运,因山东岁饥未动工。十一年十二月,省臣复奏开之,并提出自金口疏导至京城北入壕,东至通州之北,入潞水(今白河)。及渠成,以地势高峻,水性浑浊,淤塞成浅,不能胜舟。终大定之世,时修时决。大定二十七年(1187)四月丙子,诏封卢沟河水神为平安侯。因水浑浊,元明至清初亦称浑河。明以后因淤塞累改流,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疏浚修堤,改由固安、永清县境达天津西沽,定名为永定河。
河名。即今永定河。辽代始见其名。一作芦沟河。大定十年(1170),金政府议决疏卢沟以通京师漕运,因山东岁饥未动工。十一年十二月,省臣复奏开之,并提出自金口疏导至京城北入壕,东至通州之北,入潞水(今白河)。及渠成,以地势高峻,水性浑浊,淤塞成浅,不能胜舟。终大定之世,时修时决。大定二十七年(1187)四月丙子,诏封卢沟河水神为平安侯。因水浑浊,元明至清初亦称浑河。明以后因淤塞累改流,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疏浚修堤,改由固安、永清县境达天津西沽,定名为永定河。
①明代蒙古左翼察哈尔部领主。又译作可可出大、库格珠特、库克齐图、克石炭等,亦称打来罕(打来汉)。孛儿只斤氏。※卜赤汗第五子(一作次子),※图们汗叔父。苏尼特部始祖。游牧于舍喇母林(今西拉木伦河)和哈喇
即“乌尔图绰农河”(350页)。
北魏时焉耆王。※龙熙后裔。恃地多险,常扰北魏遣西域之使臣。太平真君九年(448),遭魏将成周公万度归攻袭,失东界边守左回、尉犁二城,都城员渠(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40里城市附近)被围,遂率四五万人
北周起义首领。详见“白郁久同”(606页)。
见“秃鲁花”(1083页)。
中俄边界条约。亦称《齐齐哈尔界约》。清宣统三年(1911)十一月初一(12月20日),中国黑龙江巡抚周树模与俄国大臣普季诺夫少将在齐齐哈尔签订。界约规定:陆路边界满洲里站全城均属中国,水路边界从旧约仍
参见“提依特部”(2193页)。
书名。明末清初回族人※张忻撰。此书旨在考释伊斯兰教本末:“以教天下万世”。收有不少汉文载籍中与伊斯兰教有关的记载。早佚。今存有其《自序》1篇,作于崇祯七年(1634),收入清人刘智《天方至圣实录》中。
蒙古四大汗国之一。为※窝阔台后王※海都(窝阔台第五子合失之子)所建。原为成吉思汗第三子窝阔台封地。元太祖二十年(1225),成吉思汗划分诸子封地,窝阔台领有今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122
见“敌烈部”(18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