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卡那卡那布语

卡那卡那布语

我国台湾高山族卡那卡那布人使用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台湾语支。使用人口现在只有300左右,居住在高雄县南梓仙溪上游,三民乡的民权和民生两个村中。卡那卡那布人和布农人,排湾人、泰耶尔人、邹人、汉人杂居,日常生活中已大多使用布农语,所以卡那卡那布语已趋于消亡。卡那卡那布语有辅音13个:p、 m、 v、 t、n、 l、 r、 ts、 s、 k、 、ʔ、h。

有元音4个:i、 u、 a、ə。多音节词重音的位置一般在倒数第二个音节上。卡那卡那布语属粘着型,词干加前缀、中缀和后缀或词干的重叠为主要构词和构形方式。前缀有a-、 ma-、 maa-、 maka-、 maki-、maku-、 ara-、 mara-、 mari-、 maru-、 arupa-、 arupaka-、masi-、 masu-、 mata-、 mati-、 matu-、 mi-、 mia-、 kaa-、kara-、 ki-、 kira-、 ku-、 kuri-、 pa-、 paara-、 paari-、paasara-、 paasi-、 paati-、 paka-、 pari-、 pasa-、 pi-、pira-、 pita-、 piti-、 pu-、 puru-、 pusu-、 putu-、 puutu-、ra-、 ru-、sa-、 sani-、 si-、 siki-、 su-、 ta-、 taka-、 taki-、taku-、 tani-、 tara-、 tarusi-、 ti-、 tu-、 mu-、 muru-、musu-、 mutu-等。中缀有-um-、-in-,插在词干第一个音节开首辅音之后,元音之前。后缀有-a、-ana、-tsu等。词类有名词、代词、数词、形容词、动词、副词、连词、助词、叹词9类。人称代词有数、格形式。动词有主动态、被动态;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一般体、完成体、未完成体;陈述式、命令式等形式。句子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基本语序为谓语动词往往在句首,主动在后,宾语在主语之后。数词作定语在被限定名词之前,形容词作定语在被修饰名词之后。

猜你喜欢

  • 萨木萨克

    1755—1798?清代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维吾尔族。新疆喀什噶尔(今喀什)人。大和卓木※布拉尼敦幼子。乾隆二十三年(1758),清军征喀什噶尔,因年幼,被布拉呢敦亲信阿里雅斯护往珲都斯(今阿富汗

  • 贵英

    见“长昂”(364页)。

  • 打木球

    回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俗称“打毛蛋”(或“赶毛蛋”)、“打篮子”。流行于宁夏、甘肃、河北等回族农村。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它与曲棍球有相似之处。球场长30米,宽20米(民间以宽阔平坦即可),有中场线,

  • 黑水城守将告近禀帖

    西夏文文书。10页18行,页面58.3×41.3厘米。手写、行书。书者为西夏黑水城守将仁义,写于献宗乾定申年(1224)七月。背面盖有印章。内容为因老母患病,请求调往距家乡较近的地方任职。其中记录了当

  • 琐南藏卜

    元代白兰王。一作唆南藏卜、锁南藏卜。乌思藏人。出身于萨迦款氏家族。达尼钦波与忙达汗公主之子。尚寿宁公主布达汗。至治元年(1321),袭封为白兰王,赐驼纽金印。旋出家。泰定三年(1326)五月还俗,复白

  • 禾竿

    朝鲜族民间传统岁时习俗。亦称“禾积”。流行于延边等地区。现在,此俗已消失。据朝鲜李朝洪锡谟《东国岁时记》上元条记载:“乡里人家以上元前日束藁如纛状,包禾黍稷粟之穗,又悬木棉花冒于长竿之首,建屋旁,张索

  • 叟兵

    见“叟”(1703页)。

  • 中山桓公

    战国时中山国国君。或作��祖、桓子。白狄鲜虞人,姬姓。继中山武公为国君,传位时间不详。周威烈王二十年(前406),中山国被魏将乐羊攻破,魏文侯封太子击为中山君,命乐羊镇守,

  • 墨脱

    藏语音译,意为“花朵”。县名。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东南部。雅鲁藏布江纵贯其境。县人民政府驻墨脱村。旧设宗(相当内地县)。约清光绪七年(1881)由西藏地方封建割据势力波密噶朗王建宗并委派宗本(相当内地

  • 克哷克雅克伯克

    参见“克勒克雅喇克伯克”(9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