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南笼起义

南笼起义

清代布依族农民起义。清朝中叶,封建统治者为了镇压苗民起义,变本加厉地对贵州少数民族进行敲榨勒索,驱使农民前往湘黔参战,致使农民“皆弃田不耕”。嘉庆二年(1797)正月初五,在贵州南笼府(今安龙县)北乡当丈寨,爆发了以布依族农民首领韦朝元(1768—1797,又名韦德明,号七绺须)、王阿崇(1777—1797,号囊仙,意为仙姑)为首的布依族农民起义,公推王阿崇为首领,称“皇仙娘娘”,韦朝元为仙官,桑鸿升(汉族)为军师,李阿六(布依族)为总兵元帅,以王阿崇所在的洞洒寨为京城,建立农民革命政权,建年号“元顺”。由韦朝元等亲率义军进攻府城,挥军北上,迅速攻占册亨、永丰(今贞丰)、捧鲊(今兴义)、罗斛(今罗甸)、归化(今紫云)及广顺(今长顺)的坝场等地,进逼省城贵阳,声威大振。同年七月,湘黔苗民起义被镇压,清廷调集湘、桂、滇、黔诸省清军主力前来镇压,加之农民军内部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且迷信巫术的作战能力,麻痹大意,同年八月十五,遭清军袭击,兵败,京城失守,韦朝元、王阿崇等被俘。十一月七日在北京遇害。清政府乘机裁撤当地一些世袭的土目,另设土守备、土千总、土把总和苗弁等世袭武官,强化军事封建统治。起义沉重打击了当地封建统治势力土官、流官,摧毁封建领主经济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并显示了少数民族农民敢于斗争、英勇作战的光辉形象。《王仙姑》的故事,至今仍广泛流传于当地布依族民间。

猜你喜欢

  • 噶尔察

    维吾尔语音译。又作噶勒察,系指可以买卖的奴仆。始出现于乾隆初年。时维吾尔族富户或买极贫之土尔扈特、和硕特人子女为家奴,或从境外私买奴婢;亦有官军将阵前所俘卖出为奴者。无任何政治地位,随时可转卖。新疆建

  • 胡拨

    见“火不思”(392页)。

  • 花腰

    见“罗武”(1415页)。

  • 讨粮

    亦称要粮。解放前云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保留的一种原始互助习俗。缺粮者携带一只小鸡或一小捆烟叶、一点酒等小礼物到有粮食的亲友家去,就可取回粮食,日后不需偿还。如云南金平县的苦聪人,只要有人来讨粮,即使自己

  • 扎西泽巴

    ?—1720清代西藏地方官员。藏族。原系五世班禅罗桑益西官员,后为拉藏汗属下。康熙四十五年(1706),受命管理后藏娘区军队。五十六年(1717),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遣军侵扰西藏,包围拉萨,他密通书

  • 布饶克

    亦作巴饶克、巴敖克。佤语音译,意为“住在山上的人”。居住在云南耿马、双江、沧源和澜沧等县的佤族自称。大多居于山区,很早就以农业为主,解放前已进入封建社会,是佤族中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的一部分。参见“佤族”

  • 马步

    辽代官名。亦名“麻普”。会同元年(938)十一月,辽太宗改置官制,始以县达剌干为“马步”,是为燕云十六州并入契丹后,辽统治者为笼络汉人,把契丹语官名“县达剌干”改称为汉语官名“马步”。为统领马、步兵的

  •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1933年4月中国共产党推动和影响下建立的抗日人民军队。由爱国将领冯玉祥、吉鸿昌、方振武的旧部联合抗日军民、学生组成。同年6月15日在张家口召开抗日同盟军第一次军民代表大会,成立军事委员会常委会,由冯

  • 乌泥

    西夏语“太后”之汉译名。

  • 辰州蛮

    唐宋时期辰州少数民族的总称。以居地为族称。分布在今湖南西部沅水流域,卢、酉、辰、巫、叙五条溪水发源地区。秦汉以来泛称※荆蛮”、※黔中蛮、※武陵蛮、※五溪蛮。传说为※槃瓠蛮之后裔。宋泛称※溪峒蛮。有※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