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南匈奴

南匈奴

东汉时对南下附汉之匈奴人的称呼。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蒲奴单于立,右薁鞬日逐王比以己为前乌珠留若鞮单于长子,不得立,怀怨,遣使献匈奴地图,求内附。事觉,遂聚南边八部众于二十四年自立为䤈落尸逐鞮单于(袭祖父号,亦称呼韩邪单于),遣使赴汉,奉藩称臣,自是,匈奴分裂为南北,该部被称为南匈奴。二十六年,在距五原(治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西部塞80里处建庭,后入居云中(治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继徙西河美稷(治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汉置“使匈奴中郎将”护卫之,岁供给一亿九十余万。南单于列置诸部王驻屯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助汉戍边。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乘北匈奴众叛衰耗之机,与丁零、鲜卑、西域从四方攻之,迫之远引而去。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与汉将窦宪合兵3万,大败北单于于稽落山(今蒙古国西北部之额布根山),追至私渠比鞮海(今蒙古国乌布苏泊),北匈奴81部20余万人归降。后与北匈奴之战不断,安帝元初五年(118),迫北单于归降,徙颍川郡,不知所终。南单于所部句龙王吾斯、且渠伯德等亦曾先后举兵反汉,均被平定。东汉末,卷入中原群雄混战,於扶罗单于先附袁绍讨董卓,后依袁术战曹操于匡亭,并护汉献帝东归,拒击李傕等追兵。建安七年(202),呼厨泉单于亦从袁尚攻平阳,为曹军所败,降。二十一年,呼厨泉朝魏,被留于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部众被分为5部,分居于太原兹氏、祁县、蒲子、新兴、大陵,立贵族为帅,以汉人为司马监督之。两晋十六国时期,其分支※屠各胡、※卢水胡、※铁弗匈奴先后建立“汉一※前赵” (304—329)、※“北凉”(397—460)、※“”(407—431)诸国。这些政权灭亡后,余众逐渐与当地各族相融合。

猜你喜欢

  • 多尔济达尔汉诺颜

    ?—1660清朝武官。蒙古镶黄旗人。博尔济吉特氏。世居翁牛特地方。原系蒙古察哈尔汗之宰桑。天聪八年(1634)八月,察哈尔林丹汗败亡后,与噶尔马等率6千人来归,授一等梅勒章京世职。崇德六年(1641)

  • 喀尔喀车臣汗部右翼中旗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东至鄂罗格依,接本部右翼中右旗界;西至伊克噶札尔阿齐图山,接土谢图汗部左翼右末旗界;南至乌兰陀罗海,接土谢图汗部左翼中旗界;北至巴颜哈喇接土谢图汗部中旗界。有佐领8。会盟于克鲁伦

  • 野蒲甘卜

    西夏将领。一作也蒲甘卜。甘州(今甘肃张掖)人。夏光定十二年(1222)四月,蒙古军入河西,率所部降成吉思汗,其军隶蒙古军籍,其仍授千户主之。后奉旨同所管河西人,从太师木华黎出征,以病卒。

  • 东乡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撒尔塔。旧称东乡回回、东乡土人、东乡蒙古、蒙古回回等。因居河州(今临夏)东乡故名。主要分布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及广河、和政、临夏、积石山、康乐等县,其余散居在兰州、

  • 拓跋子推

    ?—477北魏宗室。又称直懃子。鲜卑拓跋氏。太武帝※拓跋焘孙,景穆帝※拓跋晃子。太安五年(459),封京兆王。历侍中、征南大将军、长安镇都大将。史称其“性沉雅,善于绥抚,秦雍之人,服其威惠。”后入为中

  • 虎墩兔憨

    见“林丹汗”(1292页)。

  • 捉雀

    见“雀喀扎法里”(2041页)。

  • 竹书纪年

    本称《纪年》,亦称《汲冢纪年》。书名。西晋武帝时(265—290)在汲郡(治今河南汲县西南)战国魏襄王墓中发现的以竹简写成的魏国编年史。原有13篇。记上起黄帝(一说起自夏、殷、周),下迄魏襄王二二年(

  • 归化城延寿寺碑记

    碑铭。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玄烨撰。铭文以满、汉、蒙、藏4种文字镌刻。简述康熙帝三次率兵亲征准噶尔部噶尔丹经过及建碑原委,为研究清代前期清准关系重要史料。碑现存呼和浩特席勒图召。

  • 琐南藏卜

    元代白兰王。一作唆南藏卜、锁南藏卜。乌思藏人。出身于萨迦款氏家族。达尼钦波与忙达汗公主之子。尚寿宁公主布达汗。至治元年(1321),袭封为白兰王,赐驼纽金印。旋出家。泰定三年(1326)五月还俗,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