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北京

北京

地名。中国历史上首都或陪都的建号。所在因朝代或时间不同有异。我国少数民族建号北京的有:①匈奴族赫连勃勃于公元407年建夏国,都统万城(今陕西靖边县东北白城子),昌武元年(418)夺取长安(今西安市)称帝,置南台,遂以统万城为北京。 ②鲜卑拓跋珪于公元386年重建代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后魏等),建元登国。天兴元年(398)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后逐步统一北方,与南朝对峙,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七年(493)迁都洛阳,遂建号平城为北京。 ③沙陀贵族建立的后唐,以其发祥地为太原府(治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源镇),后唐同光元年(923)建都洛阳,改太原府为北京。后晋、后汉沿袭不改。 ④金五京之一。天眷元年(1138),金先改辽上京临潢府(故址为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南波罗城)为北京临潢府;天德二年(1150),废北京建号,只称临潢府;贞元元年(1153),海陵王迁都燕京(今北京市),定燕京为中都,以原中京(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北大明城)已在中都之北,遂改称北京。金北京路治所设此。所置地方行政机构仍曰大定府。此外,我国历史上有北京之称的还有:西晋时(265—316)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市),江南人称洛阳为北京;南朝宋(420—479)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市),以南朝宋开国者刘裕幼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因称丹徒(实指京口,丹徒今属镇江市)为北京;唐天宝元年(742),也因太原府(治今山西太原市晋源镇)为唐高祖发祥地,建号北京,上元二年(761)停用京号,次年复称北都;北宋庆历二年(1042),宋仁宗为抗拒契丹贵族对关南地区(相当于今河北白洋淀以东大清河流域以南至河间县一带)的土地要求,准备亲征,建宋真宗亲征契丹时驻跸的大名府(治今河北大名县东北)为北京;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即位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市),意欲都北宋故都开封(今河南开封市),建应天府为南京,开封为北京,十一年因都未迁成,废京号;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即位,以其为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治今北京市)改称顺天府,建号北京,相沿至今(永乐十九年都城迁来后一度改称京师,洪熙元年复称北京,正统六年又称京师,历清至辛亥革命称京师不改,但习惯上自永乐以后皆相沿称北京,1928年改称北平,1949年复称北京)。

猜你喜欢

  • 博如坎

    旧时鄂伦春人对各种神灵的统称。鄂伦春语音译,“神”之意。流行于今内蒙古、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地区。鄂伦春人过去信仰的神很多,神偶有木制、画在布或纸上、绣在布或狍皮上三类,又有供在室内、室外之分。木刻神为“

  • 粟族

    见“里泼”(1081页)。

  • 德昂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昂、达昂、尼昂、纳昂、冷、梁、汝买、纳安、诺买等,他称崩龙,旧称崩龙族。1985年9月正式改为德昂族。分布在云南潞西、镇康、梁河、盈江、陇川、龙陵、瑞丽、耿马、永德、保山、澜沧等

  • 农安县

    县名。在今吉林省西北部。古扶余国都所在地。明置三万卫。清为郭尔罗斯前旗地。光绪十五年(1889)以土地开垦,蒙汉杂处,置农安县。为清末割蒙旗土地而设的县级行政区划之一。

  • 契丹语,指无蚊蚋、水草丰美的地方。亦有以此作为专名,如辽太宗耶律德光所置“国阿辇斡鲁朵”(永兴宫),下属四“瓦里”(一级组织名),其中之一则称“抹”(见《辽史》卷31)。金代初年,因袭契丹诸抹而置群牧

  • 罗罗斯宣慰司兼管军万户府

    元少数民族地区军政机构。隶云南行省。辖境包括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及西昌专区部分地区。统建昌、德昌、会川(今四川会理南)三路和柏兴府(今四川盐源)。司治建昌路(今西昌)。境内少数民族主要为彝族。

  • 透伦玛路

    萨满教神祗之一。鄂伦春语音译,亦作“透欧玛路”。流行于今内蒙古、鄂伦春族地区。据说鄂伦春人过去供奉的几十种神中,其地位最高,能统治诸神。家家都供。它既能保护人畜平安,也可保佑多捕猎物,故凡人、马有病或

  • 弘旺

    清朝宗室。又名普萨保。满族,爱新觉罗氏。康熙帝第八子廉亲王※允禩子。著有《皇清通志纲要》6卷及《松下堂目下旧见》6卷。

  • 天赞皇帝

    见“耶律贤”(1302页)。

  • 国诚牌

    女真文字符牌。1976年出土于原苏联滨海地区苏昌城以北赛加古城155号遗址。银质。圆角长方形。长22厘米,宽6.5厘米。上端有一圆孔系穿。牌上女真字为空心楷体,首字为御押,正文分3组,共5字,意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