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刻木记事

刻木记事

文字未出现或未被普遍使用以前,人们借以记录数字、事件、传递信息等的方法。或用木片、或用骨片、或用竹片刻划。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刻木向称之为“券契”。《列子·说符》:“宋人有于道得人造契者,密数其齿”。这里所说的“齿”,就是指木片上的缺口或刻划的痕迹。中国青海乐都县柳湾新石器时代墓葬,曾出土40枚骨片,两边刻有缺口,也是记事或记数的用物。在敦煌汉简中,也有木刻出现。中国古代边疆少数民族使用刻木记事方法,史不绝书。桓宽《盐铁论》在论述匈奴文化时称:“虽无礼义之书,刻骨卷木(一作卷衣),百官有以相记。”徐霆《黑鞑事略》、周去非《岭外代答》、严如煜《苗疆风俗考》、陆次云《峒溪纤志》、诸匡鼎《徭僮传》、方亨咸《苗俗纪闻》等,都有古代蒙古、苗、瑶等各族使用此法的大量记载。据查证,在中国现有各民族中,历史上曾使用刻木记事的还有独龙、傈僳、佤、景颇、哈尼、拉祜、傣等诸民族。他们或用以计时日、约信、记帐目,或用于借贷、交易、记录歌词,或用之典当土地、传递信息,也有用作离婚凭据的。刻划方法,依时、依事不同而有所区别。凡用于作通知的,为强调事件紧急,有时还附上鸡毛、火炭、辣椒等示意物。

猜你喜欢

  • 古贲河千户所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所之一。永乐四年(1406)二月设。《满洲源流考》作喀本河所,并说清代喀本河在呼伦布裕尔(今海拉尔市)北340里。

  • 世职官学

    清乾隆以后为八旗内年幼袭爵袭职人员所开办的学堂。雍正六年(1728),规定年岁未满的佐领和袭爵人员,皆入本旗义学内就学。乾隆元年(1736),改拨于八旗官学内就读。十七年(1752)定,八旗左右两翼各

  • 摆手舞

    土家族传统舞蹈。以摆动双手跳舞得名。是土家族地区广为流行的一种祭祀祖先的活动。每月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日间举行。有“大摆手”和“小摆手”之分,前者合数村寨联合举行,后者各村寨单独举办。舞蹈时,由一人敲打

  • 和速加

    金代女真族姓氏之一。亦作合速嘉。该姓人员本居东北地区。金亡北宋后,有的迁居大名路(治今河北大名县)。

  • 额森特

    ?—1782清朝将领。满洲正白旗人。台褚勒氏。以前锋马甲从征伊犁,护哈萨克使入京擢蓝翎侍卫,迁二等侍卫。乾隆三十四年(1769),以经略大学士傅恒征缅甸,率索伦兵攻老官屯。三十六年,从定边右副将军温福

  • 托噶夏茸·贡却格勒坚赞

    1778—1857清代甘肃拉卜楞寺第四十三任堪布。藏族。生于桑云达交滩之春木托家族。4岁确认其为松拉玛夏茸转世灵童。乾隆四十七年(1782),被迎入拉卜楞寺坐床,次年由赤钦·索南旺嘉剃度出家,赐名阿旺

  • 咬丁

    见“麻达”(2097页)。

  • 干尔书

    独龙语音译。见“隋移”(2134页)。

  • 熙河之役

    北宋与河湟吐蕃间的战争。宋神宗赵顼即位后,推行拓边政策,采纳王韶“欲取西夏,当先复河湟”的主张,决意先取河州(今甘肃临夏)吐蕃大首领※木征(唃厮啰之孙)。熙宁五年(1072)七月,命秦州(今甘肃天水)

  • 高山族收获祭

    台湾高山族传统的农事祭仪。通常分为摘穗祭和报谢祭两段举行。各地祭仪不一,如曹人称收获祭为“冒卡瑶”,祭仪开始第一天先斋戒,第二天禁外宿,第三天洗涤衣服、器具,第四天携带酒、肉、糕等祭品至田间祭粟神并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