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农桑衣食撮要

农桑衣食撮要

书名。元代畏兀儿农学家※鲁明善撰。2卷。明善本名铁柱。大司徒迦鲁纳答思子,以父名为氏。曾任靖州路、安丰路达鲁花赤。延祐元年(1314),出任安丰肃政廉访使,兼劝农事。任内,察视江淮地区农情,研讨诸农书,按东汉崔实《四民月令》,编纂此书。约15000字,列有农事208条。其内容为按月列举应做之农事,包括农作物、蔬菜、水果、竹木之栽培;家畜、家禽、蚕、蜂之饲养;农产品贮藏、加工和酿造等。行文简要,内容明晰,为农家历性质之农书。“凡天时、地利之宜,种植敛藏之法,纤悉无遗,具在是书。”(自序)以补元初司农司所编《农桑辑要》之不足。初刻于延祐元年后。至顺元年(1330),调任大都(今北京)后,此书再次刊印。目前已不见流传。明代三种早期刻本,两种题名《农桑撮要》,一种题名《养民月宜》。收入《永乐大典》者为善。清四库全书本即从《永乐大典》中辑出,题名《农桑衣食撮要》。此后又有《墨海金壶》、《珠丛别录》、《长恩书室》、《半亩园》、《农学丛书》、《农学集成》等刻本。1962年北京农业出版社出版了王毓瑚校注本。

猜你喜欢

  • 八千颂般若

    藏传佛教名词术语。《元史·释老传》载:西番僧“若岁时祝厘祷祠之常,号称好事者”,“有曰阿昔答撒答昔里,华言八千颂般若经也。”梵文Astasahasrika,译为八千颂般若经,即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五会。

  • 巴兰托惯例

    哈萨克族历史上氏族复仇的一种遗风。“巴兰托”指驱赶牲畜。即氏族或个人间为争夺牧场或索还赔偿,彼此不断地驱走他人牲畜而发生冲突。最初是按法官判决或长老命令进行。如据※《头克汗法典》第29片断规定:“如果

  • 石邃

    ?—337十六国时期后赵太子。上党武乡(治今山西榆社县西北社城)人。羯族。后赵主※石虎子。初随父事石勒,以骁勇著称。后赵太和元年(328),以左卫将军从石勒攻前赵主刘曜于洛阳,都督中军事,执曜。拜征东

  • 淝水之战

    前秦苻坚与东晋的一次大战役。苻坚统一北方后,自恃“强兵百万,资仗如山”,欲进取东晋,统一大江南北,建元十九年(东晋太元八年,383)七月,调集90余万兵力,对晋发动大规模进攻。八月,秦征南大将军苻融、

  • 虎督度

    呼图克图的异译,又称小活佛,即第四世达赖喇嘛“云丹嘉措”(249页)。

  • 冶熙但璧呢玛

    1849—1875清代内蒙古最大活佛章嘉呼图克图四世(一作五世)。亦译业希丹毕呢吗、也摄丹丕尼玛、叶熙丹璧尼玛等。加佛教传说的13位先世,亦称第十七世。生于青海西宁之扎拉通地方。藏族。父名童郎波,母名

  • 乙毗射匮可汗

    唐代西突厥北庭可汗。阿史那氏。莫贺咄※屈利俟毗可汗子(《新唐书·突厥传》作※乙屈利失乙毗可汗子)。贞观十五年(641),乙毗咄陆可汗为部下屋利啜等所逼出走后,他被弩失毕五部立为可汗,唐朝遣通事舍人温无

  • 南丹州蛮

    宋代南丹州诸少数民族的泛称。因地处溪峒地,又称溪峒蛮。其地南接宜州(今广西宜山),北邻西南夷地。宋开宝七年(974)置州,大观元年(1107),改为观州,四年(1110)复旧名。开宝七年,酋帅莫洪&#

  • 绵竹起义

    西晋时期流民起义。永宁元年(301)十月,益州刺史罗尚奉行强制政策,派兵抵绵竹(今四川德阳县北),副令当时避乱就食于蜀的流民10余万限期返归原籍,抡掠流民资财,并遣辛冉率步骑3万袭击流民军北营。流民军

  • 王达

    晋代匈奴东西曹(二城胡)首领之一。贰城(故址在今陕西黄陵县西北)人。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五年(390),与东曹首领曹寅献马3千匹于后秦姚苌,受封镇远将军、金城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