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关于苗族问题的决议

关于苗族问题的决议

1934年7月2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湘鄂西中央分局在沿河县铅厂坝召开第一次工农苏维埃代表大会,成立黔东特区苏维埃政府。到会代表135人。大会通过决议6项,其中之一为《关于苗族问题的决议》。决议指出:“黔东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完全接受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关于少数民族的态度,特别反对国民党军阀白崇禧、王家烈、陈渠珍等对于苗族的屠杀,因此,对居住在贵州、湖南、四川境内之苗族,决定以全力帮助他们得到解放与自由”。为此,代表大会决定如下政治纲领:联合苗族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国民党军阀和土司的压迫;帮助苗族人民建立苏维埃制度的自治区和建立苗族人民的工农红军;没收一切地主豪绅的土地和国家的土地(如屯田)给贫苦的苗族农民;用苗族自己的语言文字,发展苗族的文化;取消国民党军阀的一切苛捐杂税;苗族与汉族的工农群众,建立亲密的联合;在苏区的苗族工农群众,完全享有苏维埃公民的一切权利。黔东特区苏维埃政府认真贯彻执行了这项决议。

猜你喜欢

  • 不鲁欢

    见“孛鲁欢”(990页)。

  • 渡离江记

    游记。1篇。明董传策(字原汉,松江华亭、今属上海人)撰。是篇专记广西漓江(府江段)两岸景色及少数民族社会情况。谓:“彼中洞丁招主,往往衅状相通。今昭平建设土巡检司,亦略扼其咽吭。谓宜听诸土官报效,兵自

  • 必里迟离

    契丹语,意“九月九日”。契丹族对“重九节”的称谓。是日,皇帝率群臣、部族射虎,猎少者为负,罚摆重九宴。猎毕,择高地设帐,率契丹、汉臣僚登高,赐饮菊花酒。生切兔肝(一说以兔肝为酱),以鹿舌酱拌食之。又以

  • 星南木样

    景颇语,意为“家内奴隶”。参见“木样”(254页)。

  • 斫句迦

    见“朱驹波”,(792页)。

  • 纳汝

    部分纳西族的自称。“纳”意为“大”、“黑”;“汝”意为“人”或“族”。他称“摩梭”。主要分布在四川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盐边、盐源等县。详见纳西族(1269页)。

  • 拜延

    ?—1282元朝将领。唐兀氏。河西人,※火夺都子。世祖时,父死,袭千户职。至元九年(1272),制授征行千户。次年,迎击宋攻成都军,从攻嘉定,取泸、叙,攻重庆,数有战功。十二年(1275),任东西两川

  • 旺扒

    傈僳语音译,或称“旺扒时”,意为“鱼氏族”。旧时云南怒江地区傈僳族氏族图腾名称之一。即以鱼为氏族图腾。传说因该氏族成员善于捕鱼,故名。鱼氏族成员把“鱼”作为自己的姓氏和本氏族的象征。至现代,随着汉文化

  • 乌兰布通之战

    清军与准噶尔部噶尔丹军的一次战役。康熙二十九年(1690)六月,噶尔丹在※“乌尔会河之战”获胜后,乘势进军乌珠穆沁,威逼北京。清廷朝野震动,圣祖玄烨决计亲征,集兵于巴林,坐以待机。噶尔丹恃兵精将勇,于

  • 札萨固尔

    蒙古语音译。又作札萨固勒,意为“政治、法令之执行者”,即民政官。一说含有“巡检”之意。在准噶尔,系协助宰桑管理鄂拓克民政、司法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