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思替非文字
又称回回文字。乃元朝立国之初即颁行天下与蒙古文、汉文通行的三种文字之一。由镇海主管其事。元朝政府的重要机关,均设有回回掾史、回回译史、回回令史等,以掌管回回文书,造回回文册等事。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设立回回国子学,置官吏5员,掌管教习此文字。仁宗延祐元年(1314),又别置回回国子监学,以掌亦思替非文官属归之。它可能是波斯文,但缺乏明证。或谓阿拉伯文,也有人认为是粟特文。
又称回回文字。乃元朝立国之初即颁行天下与蒙古文、汉文通行的三种文字之一。由镇海主管其事。元朝政府的重要机关,均设有回回掾史、回回译史、回回令史等,以掌管回回文书,造回回文册等事。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设立回回国子学,置官吏5员,掌管教习此文字。仁宗延祐元年(1314),又别置回回国子监学,以掌亦思替非文官属归之。它可能是波斯文,但缺乏明证。或谓阿拉伯文,也有人认为是粟特文。
元朝封爵。为诸王第二等级封号之一,授螭纽金印。至大二年(1309),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弟迭里哥儿不花由北宁王徙封。其子八剌失里于至治三年(1323)袭封。
见“武落钟离山”(1289页)。
壮族古崖壁画。亦名“花山崖壁画”。分布于广西左江流域的宁明、凭祥、龙州、大新、天等、崇左、扶绥等县市。已发现有84个地点、183个画处、287个画组,以宁明花山崖壁画的规模最大,发现最早。壁画以人像为
清代四川德格土司。藏族。阿延札什长子。为德格寺僧。康熙四十六年(1707),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在青海圆寂,转世于理塘,拉藏汗与清朝未迎立。青海诸蒙古王公命理塘土司潜送达赖喇嘛入德格,由琐朗彭错供养于
清代新疆官学名。校址在府所在地(今新疆巴里坤哈萨克族自治县县城)。乾隆三十八年(1773)置。每年通过考试录取文童3名,武童3名。有教授1员。
见“舍利畏”(1468页)。
见“药杀水”(1603页)。
见“巴拉吉尔”(414页)。
部分彝族的自称。彝语音译,意为“会种水田的彝人”。主要居住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及冕宁县等地。详见“彝族”(2594页)。
侗族青年男女婚前社交择偶活动。又名“行歌坐月”。流行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等地。每当夜色降临,未婚青年男女三五成群聚集鼓楼,或谈心,或唱歌;有些男青年则三三两两怀抱琵琶,走村串寨,寻找意中人,倾诉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