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东乡语

东乡语

我国东乡族使用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和临夏县等地。使用人数约有30万。内部差别不大。东乡语元音系统简单,元音没有长短的对立,只有单元音和复合元音,复合元音中包括二合元音和三合元音。元音在构成唯一闭音节的鼻辅音n前一律发生鼻化。词首元音有失落现象。元音和谐只作为残存现象存在于固有词词干部分。东乡语的辅音系统也很单纯,它没有复辅音,所有辅音只能处于音节首而与元音相拼,不出现于音节末,只有一个鼻音n除外。原处于音节末的辅音大多已脱落,少数或变成n,或与后面的元音相拼而构成新的音节。东乡语以h、x、f、等形式保留着古代词首辅音h。东乡语只有以n结尾的闭音节。东乡语的重音通常落在词的末一个音节上。通用的复数附加成分为-la。名词没有领格和宾格的区别,甚至单数第一、第二人称代词领格和宾格合而为一,前者形式为mini,后者形式为tini,如tini duitəutini αlαnə。“你的对手要杀你。”mini、tini能表示客体意义而作宾语,这是东乡语人称代词的独特之处。复数第一人称代词有排除式和包括式。动词的祈使式、陈述式、形动词和副动词语法范畴和表达形式都比较简单。词汇多半由本语族同源词构成,词汇中有汉语借词、突厥语借词、阿拉伯语借词和波斯语借词。其中汉语借词比重最大,不仅吸收了许多一般的语词,而且还吸收了一些表示语法意义的虚词,如系词“是”,连接词“又”,疑问语气词“啥”等等。东乡语是在蒙古语族中受汉语影响最大的语言。

猜你喜欢

  • 油剂制法

    书名。藏文名《巴斯满玛札苏勒》。蒙古药学著作。18世纪蒙古药物学家罗布增苏勒和木用藏文写成。16叶,木刻本。内容有奶油药制法、药浴术疗、疟疾和梅毒的治疗、皮肤病种、鼻药配制法、种牛痘法等。书中还收录有

  • 海青使臣

    佩带海青牌的乘驿使者。可凭海青牌经行于海青驿。见“海青牌”(1939页)。

  • 六陌

    古地名。在今陕西乾县东北。晋元康六年(296),齐万年率氐、羌人民起义反晋。次年,统7万之众屯梁山(今陕西乾县西北)。晋遣将周处率7千军攻袭,双方激战于此。义军杀周处,震撼晋廷。前秦太初九年(394)

  • 额真

    清代官员。又作厄真、阿真、额巾。满语音译,“主”的意思。最初为奴仆对家主,臣民对君主的尊称。后演变为官号。清代八旗制度规定,旗的各级官长分别称牛录额真(佐领)、甲喇额真(参领)、梅勒额真(副都统)、固

  • 旧额鲁特

    见“察哈尔额鲁特”(2479页)。

  • 盖牟州

    唐置政区名。总章元年(668)唐亡高丽国后,分其地为9都督府、42州,其为42州之一。以今辽宁抚顺市一带地置,治所在盖牟城(故址为抚顺市劳动公园古城)。此前(贞观十九年,645),唐将李绩征高丽,曾攻

  • 乌苏卫

    见“兀失卫”(108页)。

  • 南平军

    古地名。北宋熙宁七年(1074)置,治所在今四川綦江县南东溪附近。南宋嘉熙三年(1239),移治隆化县(今四川南川县)。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废。宋代※渝州蛮或南平僚居此。

  • 直荡族

    党项部族名。地在府州(今陕西府谷县)境。宋开宝元年(968),首领啜佶领兵攻府州,为宋军所败。宋太祖诏令已附宋党项部十六府大首领屈遇与十二府首领罗崖诛啜佶,啜佶惧,遂举族归附宋。宋以屈遇为检校太保、归

  • 仳俚迦普华

    见“仳俚伽帖木儿”(8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