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科
又称汉科。三国蜀法律。刘备定都成都后,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伊籍等共造《蜀科》,为蜀国主要法规。其文已佚,科条可考者有弃市、夷三族、徙等刑种,并规定有反逆罪、私酿酒罪等。
又称汉科。三国蜀法律。刘备定都成都后,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伊籍等共造《蜀科》,为蜀国主要法规。其文已佚,科条可考者有弃市、夷三族、徙等刑种,并规定有反逆罪、私酿酒罪等。
清云南元江人,字宣臣,号悔斋。回族。康熙进士。选庶吉士,官检讨,历充康雍乾三朝国史、方舆、路程三馆纂修。康熙五十年(1711)典湖广乡试。五十三年迁大理寺右寺副,后官贵州铜仁府知府。有政绩,以善书名于
1092—1159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子韶。绍兴二年(1132)进士第一。入仕为佥判、著作郎、礼部侍郎等。反对和金,忤秦桧,出为江州太平兴国宫祠官。又被诬与禅师宗杲交游,谤讪朝政,遂谪居南安军
?—271三国时江夏鄂(今湖北鄂州)人,字恭武。后避吴主孙皓字,改名仁。少从南阳李肃学,勤奋读书,肃谓之有宰相器。初为骠骑将军朱据军吏,后任监池司马,迁吴令。犯禁委官奔母丧,又自拘于武昌听刑,丞相陆逊
书名。一作《魏诸州记》、《后魏诸州记》、《后魏风土记》等。作者不详。二十一卷(一作二十卷)。为北魏全国总志。原书已佚。《水经注》、《初学记》、《元和郡县志》、《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等皆有引文,清
①多余之人员。《魏书·前废帝广陵王纪》:“剩员非才,他转之。”②宋代军士名目。禁兵、厢兵、土兵因年老或疾病,不任征戍,保留军籍,减削军俸,在军中从事杂役,称剩员。
后(後);953—973即柴宗训。五代后周皇帝。公元959—960年在位。世宗柴荣第四子。生于澶州(今河南濮阳)。初封梁王。七岁即位。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等禁军将领拥兵自重,伺机夺权。显德七年(960),
即“郑桓公”。
清代新疆驻防兵。向有驻防、换防之分。伊犁之锡伯、索伦达虎尔、察哈尔、厄鲁特四营;伊犁、乌鲁木齐、古城(今奇台)、巴里坤、吐鲁番之满营,均为携眷永驻。绿营为换防兵,然伊犁绿营屯兵后亦改为携眷永驻。参见“
书名。北宋宋敏求撰。三十卷。已佚。
书名。宋孙巽撰。二卷。记西夏“兵屯会要、土地肥硗、井泉涌涸、酋豪姓氏、名位司存、与夫城池之完阙、风俗之所尚”。元脱脱编《宋史》兼采此书。已佚。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尤袤《遂初堂书目》及《宋史·艺文志》